优先发展教育,投资27亿元攻坚“两基”,惠及全区98万中小学生
浙江在线:宁夏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前不久国家“两基”教育评审验收小组对宁夏“两基”工程进行了验收,请您介绍这方面的情况?下一步将怎样巩固“两基”成果,在发展民族教育事业上有那些思路和举措?
王正伟: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两基”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动摇,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工作,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举全区之力,奋力攻坚,川区1998年已实现“两基”目标,宁南山区2003年也实现“普初”目标,全区2006年提前一年以县为单位全部实现了“两基”目标。在前不久结束的“两基”迎国检中,国家督导检查组对我区“两基”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两基”攻坚期间,我们累计投资27亿多元,组织实施了“危房改造”、“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村初中校舍改造”等教育重点工程,加强了师资力量建设,8月底前将全面完成义务教育债务化解,使城乡教育面貌大为改观。我们在国家“两免一补”的基础上,又安排财政专项资金为学生免费提供教辅材料,实现了“三免一补”,并将范围扩大到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全区98万中小学生全部受益。同时,加大城乡困难家庭学生帮扶,扎实推进“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积极做好教育对口支援、支教工作,确保了所有城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义务教育。在发展民族教育方面,我们实施了“百所回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通过举办回民女子学校和女童班,吸引适龄女童入学就读,提高了回族儿童特别是女童的入学率和巩固率。在银川创办了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宁夏育才学校,免收学费、住宿费,异地培养西海固地区民族学生。目前,各级各类学校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达到37.55%,与全区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大体相当,实现了民族教育与全区教育同步协调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民族教育办学体系。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健全教育经费“三个增长”机制,继续加大投入,坚持不懈地抓好薄弱学校改造,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城乡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巩固提高“两基”工作水平,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同时,我们还将大力实施“技能致富”计划,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支持每个地级市办一所职业技术学院,每个县、市(区)办一所职业培训中心,使凡是高中毕业考不上大学或初中毕业上不了普通高中的学生,都能进入职业学校学习,而且对宁夏籍学生像贫困生一样给予一定的补贴,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技能型人才。
抓生态就是抓生命、抓发展、抓长远、抓民生。要以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推进科学发展,实现生态文明,增进人民福祉。
中国江西网:我们了解到宁夏是全国第一个“人逼沙退”的省区,在生态建设上宁夏有哪些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在建设生态文明方面有那些思路和举措?如何统筹经济发展要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王正伟:宁夏是我国受土地沙化威胁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西、北、东三面分别被腾格里、乌兰布和、毛乌素三大沙漠所包围。在这样一个三面环沙的地区,建设生态文明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我觉得,抓生态就是抓生命、抓发展、抓长远、抓民生,这也是一种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建国以来,我们宁夏把防沙治沙和生态建设摆在突出位置,通过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禁牧封育、防沙治沙、湿地保护等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实现了治理速度大于扩展速度的历史性转变,成为全国第一个“人逼沙退”的省区。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8.4%提高到9.84%;新建沙漠绿洲20多万公顷,恢复湿地10万公顷;沙化面积由上世纪70年代的165万公顷减少到118.
宁夏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觉得有这么四条经验:
一是坚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我们从2003年开始在全国省一级率先实行封山禁牧,大力实施退牧还草、退耕还林、围栏封育、人工种草、湿地恢复与保护等重点工程,培育和发展接续产业,以退促种、以种促养、以养促围、以围促禁,逐步恢复生态平衡。
二是坚持把沙漠治理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治沙是宁夏创造的一个世界奇迹。过去铁路从沙漠上穿不过去成为世界性难题,被宁夏创造出的麦草方格治沙技术解决。宁夏人就是利用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实际很科学的方法,在国家项目和资金的大力支持下,在以“全国治沙英雄”王有德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治沙人的努力下,坚持几十年如一日,把宁夏的沙漠一块一块地治理,使铁路从沙漠通过,使世界上60多个国家到宁夏来学习这一经验,国际上也推广这一经验。这一技术被评为全国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沙坡头因此也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为“全球环境保护500佳”。去年国家林业局在宁夏召开了全国治沙工作现场会,总结推广了宁夏的治沙经验。
三是坚持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根本动力。我们积极培育和发展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非公有制林业,鼓励、引导和支持社会各界参与沙化治理,开发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绿色产业,走出了一条投资多元化的防沙治沙新路子。四是坚持把政策法规作为重要保障。坚持“谁造林谁所有、谁开发谁受益、允许继承转让”的政策长期不变,进一步放宽拍卖、租赁、承包以及无偿划拨宜林沙荒地治理开发的使用年限,对防沙治沙项目的信贷资金政府予以适当贴息,保护了投资者合法权益,巩固了生态治理成果。
生态文明是宁夏的生命线。今后,我们将始终坚持环境优先,既要金山银山,更要青山绿水,努力在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之间开辟一条“绿色通道”。
一方面坚持不懈地抓好生态建设。重点抓好“六个百万亩”生态建设工程,建设贺兰山东麓100万亩防护林、灌区100万亩特色经济林、沿黄100万亩湿地保护林、中部干旱带100万亩枣树经济林、毛乌素沙地100万亩防沙治沙林、六盘山100万亩水源涵养林,继续严格实行封山禁牧、加强天然植被和湖泊湿地的恢复与保护,巩固扩大退耕还林还草和三北防护林建设成果,构筑生态安全的绿色长城,努力把我区建成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使宁夏的生态建设走在西北前列。
另一方面,我们在经济建设中,坚决摒弃传统粗放型发展路子,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生态价值观、生态道德观、生态责任观、生态消费观和生态政绩观,加快构建健全的生态文化体系。工业项目建设坚持环境优先,坚决做到“三不”:不占用基本农田搞建设,主要用荒滩、盐碱地搞工业;不增加黄河取水量,主要通过建设节水型社会置换工业用水;不突破环境容量,主要靠技术进步和创新,大力搞好节能减排。宁可暂时牺牲一点GDP,也不破坏环境,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为广大群众创造一个天蓝、地净、气洁、水清的“塞上江南新天府”,实现生态文明,推进科学发展,增进人民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