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虽小不自小 实现宁夏跨越式发展是我们必须担当的历史责任
中国网: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构想,这一发展战略的提出基于什么样的考虑?在推进跨越式发展中宁夏具备哪些优势?最困难的事情是什么,如何破解?
王正伟:跨越式发展是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集中全区人民意志作出的战略决策。所谓跨越式发展,就是要在好的基础上发展得更快,就是要三步并作两步走。
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一个战略?因为宁夏是一个西部欠发达的民族省区,要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要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做贡献,就必须发展的更好一些、更快一些。按以前的步子走,我们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不但不能缩小,只能越拉越大,根本无法与全国实现同步小康。所以,一般的发展是跟不上形势的需要,也不符合广大干部群众的要求,必须用跨越式发展来缩小这种差距。今后5年,我们的实现GDP、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外贸进出口,都要实现翻番。可以说,跨越式发展是我们站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中,深化区情认识,立足宁夏实际做出的战略抉择,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全区600万各族群众的强烈愿望,是我们为全国的区域协调发展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必须担当的历史责任。
宁夏已经具备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条件:有吃苦耐劳的600万回汉各族群众,有多年来持续快速发展打下的良好基础,有比较丰富的资源支撑,更重要的是广大干部群众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人心思变,期盼发展。
特别是,宁夏资源优势是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能源优势。宁夏虽然在全国是一个小省区,但是宁夏的能源资源非常丰富,组合优势明显,开发前景广阔。年可利用黄河水40亿立方米,占分配总量的10 %左右;已探明煤炭储量310亿吨,居全国第6位,与山西、陕西、内蒙古并列为煤炭主采区。其中宁东煤田探明储量273亿吨,被列为国家6个优先开发的亿吨矿区之一;现有大中型发电厂12座,年发电量393亿千瓦小时,人均6550千瓦小时,居全国第一;探明矿产资源50多种,人均自然资源潜值为全国平均值的163.5%,居全国第5位。
二是农业优势。宁夏有丰富的光热、土地和水资源。现有耕地1650万亩,人均2.8亩,居全国第3位;引黄灌溉690万亩,是全国12个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有待开发荒地1000多万亩,是全国少数几个土地后备资源上千万亩的省区之一;有草场3411万亩,是全国十大牧区之一,具有“塞上江南”美誉。
三是旅游优势。宁夏有中国生态盆景之称,不大的版图上,分布着高山、大河、丘陵、平原、沙漠、湖泊、草原等多种地形地貌。“两山一河”(贺兰山、六盘山、黄河)、“两沙一陵”(沙湖、沙坡头、西夏王陵)、“两堡一城”(将台堡、镇北堡、古长城)、“两文一景”(西夏文化、伊斯兰文化、塞上江南景观),构成了具有多样性、差异性和独特性的旅游资源,“塞上江南•神奇宁夏”的旅游品牌日益叫响,吸引着众多中外游客,最近全国权威地理杂志评选出全国十大新天府,宁夏平原就是其中之一。
宁夏最大的优势是资源,最大的制约是水。我认为,优势和劣势是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关键要看我们具有怎样的思路和观念。客观地分析自身的差距,深刻地认识发展的潜力,正确地把握面临的机遇,对于我们扬优避劣、加快发展十分重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区情再认识、再审视,我们就会发现有些劣势也能变优势,宁夏虽小不自小,观念一变天地宽。比如,我们土地面积小,与东中部比发展相对滞后,但人口少、分母小,船小好调头,有利于我们集中力量解决问题;我们降雨量是少,但光照足,温差大,荒地多,水的利用条件相对较好,有利于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同时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和水权置换,能够有效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我们地处内陆,不沿边不靠海,但在祖国的版图中处于中轴线上,向国内外发展空中物流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在全国拿“团体冠军”比较难,但完全可以争更多的“单项冠军”。这几年我们的涉农补贴“一卡”到户、水权转换、编制实名制、药招“三统一”和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等工作都走在了全国前列,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少生快富”、邮政服务“三农”、率先取消农业税、率先化解乡村债务等经验也得到国家有关部门充分肯定并在全国推广,就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