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宁东能源化工基地 再造一个宁夏工业总量 促进和带动宁夏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国际在线:宁夏举全区之力,在黄河东岸建设的宁东基地,将成为国家重要的煤电、煤化工基地。拥有这个基地,对宁夏的未来意味着什么?
王正伟:开发建设宁东基地,做好、做足、做活“煤”的文章,是我们再造一个宁夏工业总量、推进能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的一项重要举措。2003年,自治区党委、政府抓住国家建立新的能源战略基地的历史机遇,根据国家宏观发展战略和能源战略需要,正式确定了开发建设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的重大决策,并将其作为自治区的“一号工程”来抓。去年5月份,国家环保总局又正式批复了宁东基地规划环评,这在全国是第一家。
我们建设宁东基地,就是要建设宁东北部能源化工和太阳山能源新材料工业“两大园区”;坚持观念、技术、机制“三个创新”;培育煤炭、电力、煤化工和新材料“四大产业集群”,通过5—10年的努力,把宁东基地建成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成为国家级资源综合高效开发试验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区。我们建设宁东基地,分两期进行:一期到2010年,总投资达2000亿元,形成8000万吨的煤炭生产能力、550万吨的煤化工产品生产能力、740万千瓦的电力总装机容量,成为宁夏实现新型工业化的第一增长极;二期到2020年,总投资将达3200亿元,煤炭生产能力超过1.3亿吨,电力装机总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左右,煤化工产品生产能力达到2000万吨,每年增加值可达800亿-1000亿,高于现在全区GDP 总量,等于经济上再造一个宁夏。我们可以估算,到2020年,按照小康社会标准(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宁夏GDP总量需接近2000亿,与去年相比要新增1200多亿元,如果宁东规划项目如期实现,宁东基地一项就能贡献800-1000亿,我们就可以顺利实现与全国同步小康的目标,这也折射出宁东基地对全区跨越式发展的至关重要性。可以说,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是一项事关宁夏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根本上扭转发展滞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
5年多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下,自治区“一号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截止目前,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已完成投资283亿元,原煤产能达7000万吨、电力装机容量达230万千瓦,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和带动效应已经初步显现。
从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触角从现代农业、农村综合改革延伸到农村公共事业等方面,拓展新农村建设内涵
大江网:近几年,宁夏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呈现出了不少亮点,请王主席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王正伟:近年来,我们深入实施“两化一新”战略,其中的“一新”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推进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按照“二十字”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从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把触角从现代农业、农村综合改革延伸到农村公共事业等方面,拓展了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并以此统领“三农”工作,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现代农业建设方面,我们把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和设施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突破口,在稳定农村基本政策、稳定基本农田面积、稳定粮食总产的基础上,启动实施《宁夏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及发展规划》、“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振兴工程”、设施农业“三个百万亩”工程,耕地总面积连续19年保持净增长,粮食总产连续三年稳定在300万吨以上,初步形成了枸(枸杞)、羊(清真牛羊肉)、牛(牛奶业)、马(马铃薯)、菜(瓜菜)、果(高酸苹果)、枣(红枣)、葡(葡萄)等优势特色产业。在此基础上,我们计划利用5年左右时间,发展温棚类高效现代农业100万亩,扬水补灌覆膜栽培节水农业100万亩,集雨点种覆膜保墒旱作农业100万亩,其中温棚类高效现代农业争取达到户均1亩的目标,着力打造全国绿色高效农业示范省区。
农村综合改革方面,我们提前1年取消了农业税及其附加,结束了农民几千年种田纳税的历史;顺利完成了合乡并镇、合村并组改革,撤乡并镇40%,精简人员20%,行政村撤并10.7%;提前全部化解了乡镇债务;涉农补贴“一卡”到户、水权转换、编制实名制、药招“三统一”和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等项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少生快富”、邮政服务“三农”等经验得到国家有关部门充分肯定并在全国推广。
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方面,我们以村部为中心,以乡村道路建设为基础,以村医务室、便民店为依托,以砖瓦房为亮点,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了12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试点,各级财政累计用于“塞上农民新居”和山区危房危窑改造等新农村建设重点工程支出12亿元,农村57万人的饮水困难得以解决,13.3万户农民彻底告别了危窑、土坯房,21万户农民用上了沼气和太阳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5%,实现了乡乡通油路、通宽带,村村通公路、通广播电视、通电话,户户通电的目标。
中南部地区发展方面,我们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核心,通过大做水源、特色、转移、绿色、少生快富文章,着力解决生存、生产、生计、生态、生育问题,使山里的问题山外得到了较好解决。每年固定输出劳务人员73万人,“劳务输出”已成为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农民增收致富的“铁杆庄稼”,一些地方遇灾不成灾,劳务经济功不可没。同时,计划用5年时间,在中南部地区发展50万亩设施农业,户均达到1亩;用4年左右时间,把不具备生存条件的5万户约20万贫困人口,有步骤地整村转移到近水、临路、靠城的地方发展,引导农民群众异地安家、异地就业、异地创业、异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