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杭州电视台:关于做大做强广播电视正面宣传的若干思考与对策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5月15日 09:29 来源:CCTV.com

 

二、激活报道,扩大正面宣传的影响力。

正如衡量传媒实力与运行有效性的重要标准是影响力一样,做大做强正面宣传的判断标准也在其影响力大小。从这角度看,如果正面宣传失去了作为人们思想、行动、决策的引导者、指导者与参照体系,失去了人们信息源和思想源的地位,也就失去了影响力。那么,即便它形式上仍然存在但本质上也失去了活力。

正面宣传的影响力,实质上就是指正面宣传的有效性。它是以正面宣传所产生的舆论热点、社会氛围、受众的关注度与理解度而对人们和社会产生的实际影响为标准的。这种影响的大小强弱,标志着正面宣传的总体有效性。

做大做强正面宣传需要提高正面宣传的影响力。声势浩大是影响力,入耳入脑更是影响力。提高影响力有着多方面的途径,但难点在于改进典型报道、成就报道、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做强重大主题报道、做深各类正面报道五个方面。

1、改进先进典型报道。先进典型包括先进人物、集体、经验报道是正面宣传的最高形式,集中体现正面宣传的要求与特点,与正面宣传为主方针相互契合,构成了中国新闻报道的独特风貌。值得注意的是,典型报道近年来有“弱化”的倾向。典型报道要焕发活力,人们一致的看法概括起来是“四个改变”,即改变自上向下单向的传播方式,体现新闻报道与受众之间的互动规律;改变“仙人指路”的报道思维,尊重受众的主体意识和选择性;改变“高大全”、公式化、概念化的表现手法,代之以直实可亲,多层次多侧面的表现典型;改变浓重的政治说教色彩,更多地体现生活气息和人情味。与过去不同的是,当今时代的受众有着更多的主动选择权,媒体在策划、组织典型报道时,要更多地考虑社会的需要和受众的需求,要善于选择确定“问题单”和“表达式”,抓住社会中绷得最紧的那些弦,抓住能拨动多数人心中的那根弦,推出典型,引起社会关注,群众共鸣。任长霞、许振超典型宣传的成功也证明了这一点。

2、改进成就报道。它是正面宣传的另一大重点。要提高成就报道水平,就要学会用新的视角、新的切点、新的价值判断标准去审视成就,切入报道。比如,世界、全国的角度如何评价这些成就;市场如何看待这种发展;百姓如何感受身边变化;人们的不满、报怨说明他们还在期望怎样的变化与发展。要跳去就事论事的思维方式,放到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和“四位一体”建设的大背景下去观察。既是在报道成就,更是在评价发展。在具体报道上,要解决“虚”,事情不具体,看不见,摸不着;“大”,大而不当,不善于以小见大,抓切口、抓细节;“空”,说大道理,空洞无物,不实在;“全”,面面俱到,没有特色;“远”,远离实际,远离老百姓生活的问题。

3、改进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要盘活“官方”新闻。党务、政务信息是重要的新闻资源,是做大做强正面宣传的“财富”,而不是“包袱”,要改进报道,做深做活。媒体要在确保正确导向和安全办台的基础上,依靠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精心策划,突出其新闻价值,抓住其中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东西,积极改进报道。有时可综合采用三种传播视角:一是党和政府的视角:从党和政府角度向受众传达重要时政信息;二是记者视角:抓取有价值的新闻作深入报道、思考评说;三是百姓视角:选取百姓关心的话题,组织报道,参与讨论。

4、做强重大主题报道。主要是指围绕一些重要节庆、会议、活动推出的重大报道,服务于党和政府中心工作的一些战役性报道。这是做大做强正面宣传的重要方面,关键在于精心策划和不断创新。每一次报道事先都有详细的计划方案,每一次策划都尽力体现创新、超越的精神,使舆论造势的本领越做越强,引导效果越做越好。当然,在这些主题报道中也有一些属于“四季歌”的,有些同志可能感到畏难,但其实报道有时就象人生在唱“四季歌”,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一定有它的新意所在。创新求变,唱好“四季歌”既是媒体的责任所在,也是本领的体现。

5、做深各类正面报道。重点是要体现报道的高度,深刻精到、角度独特、鲜活生动等,都是高度的表现。要强化思想性和穿透力,使正面报道不仅要成为信息源,更成为思想源。有时就是要花气力寻找一种更具说服力、感染力的说法。要学会挖掘,善于把一做成十,而不是把十做成一。学会多用群众语言,多用群众身边的事例。总结近几年的成功经验,有以下深度报道方式值得重视。一是背景式报道。增加信息量,提供相关链接,帮助受众众更宽阔的视野中加深理解;二是解读式报道。体现服务性,帮助受众消化分析,新闻的第一落点是时效性,第二落点就是解读性;三是讨论式报道。增强参与性,请专家、学者、社会各界参与讨论,提供多种视角,产生“蜂眼效应”,营造舆论氛围;四是反馈式报道。引入受众反应,实现新闻的第二次传播效应;五是系列式报道。高密度传播,吸引受众注意力,形成信息链和舆论场。

 

3/6页 |<< 1 2 3 4 5 6 >>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闻  CCTV-少儿  CCTV-音乐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