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要打破民生新闻只能是负面报道的思想,注意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
在民生新闻中,负面报道占据着一定的比例,这样的报道往往容易赢得关注、迎合了在社会转型期一部分人浮躁或失衡的心态,也给一些媒体带来了让人眩目的高收视。因此,有些观点偏颇地认为,民生新闻就是“不骂不过瘾,不批不解气”。一时间,那些“负面”的包括杀人、放火、投毒、盗窃、抢劫、车祸、斗殴、欺诈等反面事件大量充斥荧屏,一些城市电视台的民生节目因为负面报道过多过滥,严重影响了城市形象,也曾遭到省委、市委宣传部的严厉批评和勒令整改。其实,这样的新闻扎堆播出,既不符合城市生活的总体状况,违背了生活的真实,也违反了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它是片面追求收视率的畸形做法,是以牺牲节目的品质、品位、品格为代价的短期行为。对此,我们《大事小事》一直都有清醒的认识和甄别。
对负面新闻的报道我们的做法是:双方意见没有见面的不报道,干预司法公正的不报道、低级趣味的不报道、不帮忙反添乱的不报道、涉及个人隐私的不报道。而且在每天的新闻里控制总量,在编排上特别注意“正负搭配、合理引导”。这样,观众在一天的新闻里,可以比较客观地了解城市的生活,它是既有喜怒,也有哀乐的。其实,人的情感都是向往美好,追寻善良的,在我们的新闻里,同样要去回应受众的这种心理需求。
每年三月是公民道德建设月,去年,《大事小事》策划了主题报道《身边事公德心》,在这组报道中,就是想从身边的点滴小事考量市民的公德心。在十篇的报道中,记者记录下了带着口音、衣衫朴素的外来工问路时遭遇的白眼、孕妇在工交车上无人让座的冷遇、超市货物散落的无人问津,也记录了残疾人轮椅上默默相助的双手,小学生在三轮车后稚嫩的推车加油声,这组报道通篇没有对公德的说教,有的是一个个就在身边的小小事,它忽略在每个人的视线里,但却那么生动地呈现出公德的水准。看过之后,每个人都会从中有所感悟。类似的思路,今年,《大事小事》又策划了《寻找礼貌用语》的报道,记者和不同市民去了不同的行业办事,从礼貌用语的使用这件小事上观察文明水准。媒体想要表现的主题和用意在这些报道中得到了很巧妙的体现。可以说是负面新闻证明做的一个例证。
去年11月,《大事小事》接到了一位单身外来工石飞打来的电话,他说他患脑瘤快要失明了,想给4岁的脑瘫女儿婷婷找一个好心人家收养。石飞的舐犊之情让栏目组深深感动,但《大事小事》并没有把新闻的角度放在寻找收养人家上,而是积极为石飞联系民政、慈善部门,寻找让父亲康复、让这个家完整的两全之策。节目播出后,捐款纷纷涌来,但离手术费用还有两万多的差额,于是,节目组又立即行动,策划了两天的募捐活动,为石飞筹集到了治疗款,让医院的副院长亲自主刀,挽救了石飞的生命。一家康复学校看到报道后,热情地接纳了脑瘫的石婷,要给她进行免费训练。在《大事小事》这些年的报道中,始终贯穿的都是这样用积极的、正面的、美好的情感来与观众交流的宗旨。连续三年春节,我们都推出主题策划《春联送福到您家》,筛选出在这一年里报道过的感人故事,以被帮助人的角色写成一副春联,送到曾经帮助过他的人的家里,送去一分真挚的情意。其它的主题报道《送你一束康乃馨》、《新劳动者之歌》、《今天我是打工妹》、《粽香飘满城》等等都是沿袭这样的风格策划的。为此我们得出体会,要想增强一档栏目的舆论引导能力,你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诉求,并且要通过不断的节目策划体现并最终让受众感知并认同你的理念,它应该成为节目的标志,成为品牌价值的内涵。《大事小事》这几年正是遵循了这样的标准:以正面宣传为主,以人文关怀为本,让情感的纽带串接节目,连通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