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生新闻要处理好贴近民生与维护大局的关系
民生新闻讲述的是老百姓的心事,老百姓的生活,但是,民生新闻不等于原生态的市民生活、不等于阴暗面的猎奇展示、不等于有闻必录的实话实说。当前,我们国家正处在改革、发展的重要关口,由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利益关系的调整,还存在一些暂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下岗失业、收入分配差距、腐败等等问题。对此,群众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意见和要求都是正常的。作为采写民生新闻的记者,应当把反映民意建立在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相统一上来。民生新闻的选题既要贴近民意,又要维护大局,它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消解矛盾,构建和谐。因此,哪些可以报道,哪些暂时不宜报道,哪些不能报道,编辑、记者都要把好关。
去年12月21号,《大事小事》记者接到了农民工反映企业欠薪,没钱回家过年的热线。当时一位农民工对记者说,他准备用跳楼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作为记者当然对欠薪行为深恶痛绝,也想帮助农民工拿回所欠的工资。如果纯粹去拍摄一条农民工跳楼的新闻也许能吸引眼球,引起一定的轰动效应,但记者的政治责任感告诉我们,不能纵容农民工用跳楼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不然会引发社会公共事件,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于是,记者耐心说服这位农民工通过正常的行政和法律手段去解决问题。在记者的陪同下,这位农民工到劳动监察部门反映了企业欠薪问题。五天后,这位农民工拿到了属于自己的工资,安心返乡过年。
弱势群体是民生新闻关注的一个主要群体,在他们身上集中了很多社会转型期的矛盾和困惑。对他们的引导如果没有明确的大局意识,很容易陷入就事说事的沉疴。去年,《大事小事》栏目策划推出《帮困在行动》系列活动,寻访了数十家贫困家庭。这些家庭大都是失业致贫、因病致贫,我们在新闻中展示了这些家庭的不幸和他们的心声,通过荧屏呼唤更多的人关心他们、关注他们,积极为他们联系再就业,帮助贫困孩子上学,根据他们的实际需要联合医院的专家,为他们复查病情,带去急需的药品。让我们感动的是,每天节目播出后热线电话都响个不停。在许多好心人的热心相助下,有些失业人员重新上岗,失学青少年走进了校园,维吾尔族小姑娘阿依夏木身患重病,但一直孜孜不倦地读书学习,她的情况报道后,一位退休的教师专门找到她,给她作义务家教,友谊医院为他们免费作手术摘除了肿瘤。单亲孩子乐乐刻苦好学,还照顾卧病在床的母亲,一家眼镜店的老板看到报道后,来到他们家,为乐乐送来了学费,还要给他们配一副好眼镜帮助她好好读书。这组策划报道白描了弱势群体的生存现状,它的真实、真切激起了观众的热心和爱心,使他们互助互爱的纯真本性得到了释放。这样的爱心接力每天都在传递,所有参与的人都在感受被人帮助的幸福和帮助别人的快乐。和谐社会是需要共建,也需要共享的。
为了更多地反映民意,从去年开始,《大事小事》在两会之前推出了“代表委员专线”,十天时间里,邀请二十位代表委员接听专线,为上会搜集第一手的信息。短短的十天时间,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共接听了400多条百姓来电,接待了80多位市民群众来访。对于市民们提出的城市建设的建议,代表委员们在认真分析调研后,形成议案和提案带上两会。许多群众说,代表委员们这么近的、深入的倾听他们的声音还是第一次;代表委员们也表示,通过接听专线和走访调研,广开言路,更深切、深入的了解了社情民意,为参政议政提供了更多的民声来源,丰富了议案和提案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