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西藏日喀则地区江孜县江热乡班久伦布村格桑顿珠老人和小外孙拉吉在一起(2005年6月12日摄)。格桑顿珠年轻时沦为江孜帕拉庄园的农奴,没有人身自由,也吃不饱肚子。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特别是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格桑顿珠翻身解放,当家作主。 新华社发
今日小康生活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原西藏地方政府噶伦、后来的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拉鲁·次旺多吉考察了拉萨群众生活后说,“现在拉萨有1/4的家庭生活超过了我当年做宗本(县长)时的水平。”民主改革50年来,过去一贫如洗的农牧奴的生活发生了飞跃性的变化,群众称赞今天的日子是祖祖辈辈盼望的“格巴桑波”(意为“太平盛世”)。
经济上的解放是西藏人民获得人身自由的基础。1965年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由于政权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建立了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封建农奴社会下的农奴主和农奴两大对立阶级不复存在,农奴主阶级被打倒以后,从这个阶级中分化出来的反帝爱国、拥护民主改革的民族宗教上层爱国人士成为西藏人民的一部分。旧社会的农奴成为政治生活中的主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为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工人阶级同盟者。在社会主义革命实践中,逐步培养出一大批忠于党、热爱自己祖国、具有社会主义觉悟和科学文化知识新型的少数民族干部和工人队伍。他们参政议政,是新的生产力的代表,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在日益显示出他们的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彰显了经济上的自我解放。
50年来,西藏自治区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充分行使法律赋予的自主权利,先后制定和实施了10个《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50年来,在中央的关怀、全国的支援下,西藏的基础设施条件得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有很大的提高。前两年新华社记者在阿里革吉县盐湖乡采访了好几位从帐篷里走出的百万富翁。其中61岁的曲旺,在上世纪80年代末用卖掉30只羊2匹马所得的5000元为本,做日常小百货生意,渐渐越做越大,到记者采访时已有2辆东风大卡车、1辆客货两用吉普车,年收入在20万元左右。2007年全区生产总值突破300亿元大关,人均GDP超过12000元,地方财政收入突破20亿元。西藏的发展,无论从统计数据还是民众的实际生活,都清楚地表明最大的受益者还是世世代代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西藏人民。据调查,在“一江两河”中部流域,一些农户家庭存有一至三年的余粮。山南凯松村曾是原噶厦官员索康的庄园,现在这里的200户农民拥有123辆拖拉机和汽车,仅朗顿珠索家就有拖拉机、播种机、脱粒机,各种农业机械一应俱全。朗顿珠索说:“我家有17亩地,过去用二牛抬杆犁地,10天也耕不完,现在用机器,只需1天半的时间”。在这个村子里,几乎家家都盖了新房,有些房子甚至比过去庄园主的房子更大更漂亮。
拉萨吉崩岗小学的学生在表演节目(2008年5月30日摄)。统计显示,2008年西藏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初中入学率分别为98.5%和92.2%;西藏“普六”人口覆盖率达100%,“普九”人口覆盖率达96%。 新华社记者 觉果摄
过去西藏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教育,文盲率高达95%,入学率只有2%。经过50多年的努力,现在已形成包括幼儿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内的全方位、门类齐全的结构教育。记得上世纪80年代末,第一位博士的出现让人们感到欣喜不已,而现在许多硕士博士活跃在西藏的各条战线上。仅西藏气象局就先后培养了11位硕士和5位博士。
西藏的交通业发展,也使当地人们获得最大的利益。目前已建成以拉萨为中心,以青藏、川藏、新藏、滇藏和中尼公路为骨架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公路里程达到4.48万公里。基本实现了县县通公路,80%以上的乡通公路。这不仅加快了西藏经济的发展也使人们的出行方便了。马年转神山、羊年转神湖,各地信徒坐着汽车来到冈仁布钦神山和纳木错神湖,了却终身心愿。一位旅居国外的迪庆籍藏胞第一次回国探亲,谈起他的拉萨朝圣之旅感慨万千:“过去我去拉萨朝圣,风餐露宿,徒步走了75天,而今坐上迪庆到拉萨的航班,一个小时左右就到,好像是做梦。”
西藏有句谚语:“尽管乌鸦在叫,骏马照样奔跑!”。伟大的民主改革,开创了西藏历史的新纪元,使西藏社会跨越几个世纪一跃而成为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新西藏。劳动人民获得了政治经济解放。民主改革50年以来,西藏跨越的每一步是那么坚定有力,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谱写了新的篇章。
责编:雍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