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007年全国电视台台长论坛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一方面,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日渐突出,社会的利益格局、人们的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对于媒体来说,如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进程中,发挥引导社会舆论、弘扬先进文化、倡导核心价值、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功能,如何在产业化进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社会主义主流媒体本质的认识,抵制低俗,担当起主流媒体不容推卸的社会责任,成为摆在从业者面前最为现实、最为迫切的政治任务、理论课题和具体实践。
一、 坚持健康娱乐方向,提升活动文化品质
电视作为声像兼备的传播媒介,其娱乐功能在近些年显现了强劲的扩张能力。电视媒体从未像今天这样提供给人们如此丰富多彩的娱乐内容选择,也从未像今天这样释放着巨大的产业能量。但是,当电视媒体将人们带入到“全民娱乐时代”的同时,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关于“社会责任”的拷问,遭到来自方方面面的置疑和批评。以选秀为代表的当今娱乐节目是不是偏离了健康的文化轨道?娱乐节目的功能是不是仅仅是娱乐?娱乐节目要不要承载社会责任?娱乐节目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扮演的角色是什么?不能否认,娱乐节目的过渡开采、过渡迎合、底线把握失当等倾向已经导致一些娱乐节目文化价值、社会导向的偏离,带来了娱乐节目的庸俗化乃至低俗化,进而弱化了电视的文化认知功能、审美功能以及教育功能。事实上,对娱乐节目的把握驾驭能力很大程度上检验着媒体社会责任的担负能力。
北京电视台从去年开始启动波及整个华人世界的大型电视活动《红楼梦中人》,将经典名著和娱乐活动结合在一起,本身就是一个引人关注的话题。因而活动从启动之初,就处于社会赞许、怀疑、静观复杂目光的审视之中。在这样的关口,《红楼梦中人》大型电视活动如何亮相,即关乎北京电视台的品牌塑造、形象塑造,也关乎国内大型娱乐活动的走向和出路。为此,北京电视台明确提出,红楼大型电视活动,必须和首都台的地位相匹配,和社会主流文化、核心价值相匹配,和《红楼梦》承载的历史文化、艺术审美相匹配。要在娱乐中融入品味,在活动中体现大气,提高娱乐活动的思想价值、文化价值含量。因此,整个活动从定位到细节,都从格调高低、品质高低的衡量标准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做到娱乐活动,严肃对待。
活动海选阶段,北京电视台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推出“燕园话红楼”活动,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并将讲座内容分为7集于十·一长假期间在《每日文娱播报》节目中播出,吸引了众多红楼选手和红楼读者。
为了让报名的参赛选手尽快提升对红楼作品及人物的理解,在缺少适合选手阅读的普及性参考书情况下,北京电视台邀请众多红学资深专家,编写了《话说红楼梦中人》一书,进而引导更多年轻人细品红楼原著。
比赛表演环节中,通过专家对原著段落的精彩讲解,即达到了检测选手表演水平的目的,也起到了让观众细品红楼精妙之处的作用,让红楼电视活动和红楼经典普及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红楼电视活动向华人世界的延伸,更是传递出同根同脉同一文化的深层信息。尤其是台湾选手在红楼决赛的表现以及内地观众对台湾选手的大力支持和友好态度,都加深了两岸之间的联系。一部红楼牵手两岸,其文化意义在空间概念上也得到延展。
《红楼梦中人》从启动到赛程的推进,每一个环节都对普及红楼,带动红学热潮,感受红楼魅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红楼不再只是红学家谈论的话题,也成为青年人追逐的读本。红楼的整个海选活动吸引了45万人在网上报名,“昔日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红楼电视活动无疑激发了青年人对古典文化的热情。
北京电视台推出的《红楼梦中人》依托传统文化资源,运用深受年轻人喜爱的节目形态,既提供了一种娱乐方式,又起到了文化传承的作用,体现了内容生产追求历史文化底蕴的思路,给观众以深厚可靠的文化支持,发挥了电视节目对整个社会的正面引领和导向作用,让电视节目真正成为优秀文化的栖息地。秉承同样的思路,在红楼选秀渐入高潮之际,去年年末,北京台又联合中影集团等机构,策划推出了《龙的传人——决胜长城之巅》大型活动。与红楼活动相同的是,《龙的传人》立足于体现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与社会责任感,要将其打造成具有北京电视台文化符号的特色活动。应该说,两大活动以“文化”的符号推出,并不是孤立偶然的,其中贯穿的是北京电视台改版创新过程中整体的节目调整方向和思路,体现的是北京电视台整体的风格定位和品质,这就是作为首都台必须具有的“文化品位”,作为首都台应该呈现的“大家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