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的梦想是练武术,可是家里条件不好,不愿意我离家。现在我长大了,可以自己选择,希望能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马飞说。
马飞每天都会练一个小时的琴。“我们这里凡碰见开业挂牌,或者红白喜事的时候,就会请我去表演。”马飞告诉记者,每次出场,他能得到二百元到三百元不等的出场费,一年下来能挣个万把块钱,虽然日子稍微紧巴,但马飞乐在其中,对自己这份谋生职业自豪得很。
讲解员爱“红妆”也爱“武装”
28岁的讲解员党婕睿是延安革命旧址的一名讲解员。她面容甜美,化着精致的淡妆,身着军礼服,讲解时声情并茂,唱起陕北民歌来嘹亮清冽,吸引着参观者的目光。
用党婕睿自己的话说,延安的讲解员“既是延安精神的继承者,又是宣传者”。这个团队中的每个人不但对延安的历史如数家珍,更对民歌、腰鼓等陕北民间表演艺术样样精通,讲解中常穿插着各种形式的表演。
在北京上学时,党婕瑞发现每当对别人说自己是“延安人”的时候,对方就会表现出更多的亲切热情,这让她对从小耳熟能详的延安精神产生了好奇和进一步研究的想法。
2004年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毕业后,党婕睿有机会留在北京,但她最终选择回到延安。那一年延安市长亲自招聘了15名革命旧址讲解员,多才多艺的党婕睿成为其中之一。
现在,党婕睿已经是一个一岁男孩的母亲了,但她仍像个小女孩一样喜欢唱歌、主持节目。
“虽然每天风吹日晒,收入也比不上写字楼里的白领,但对我来说,这是把个人兴趣和社会责任感同职业联系起来的最好方式,这样就很幸福了。”党婕睿说。
责编:张曦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