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料之中,被誉为“3G杀手应用”的手机电视成了“2006年移动多媒体技术联盟手机技术发展论坛”的主角。与会人士围绕手机电视的标准、业务及终端发展模式进行了广泛探讨。来自移动多媒体联盟、业内专家以及使用者的观点表明:手机电视的潜力,手机电视产业的机遇都值得关注,但是,手机电视的成熟至少还需要三年时间。此外,我国自主创新的手机电视标准STiMi的正式推出也表明,在手机电视这一潜力市场上,我国正在努力研发。
标准阵营有了中国声音
短消息之后,什么将成为移动业务增长的杀手级应用?手机电视无疑是一座尚待开发的金矿。移动视频业务将是3G业务的重要部分,也是运营商争夺市场份额的重点,发展视频业务也是ARPU(平均每月每用户收入)值走出低谷的重要途径。手机电视业务如果发展成功,很可能成为3G业务的引爆点。
在手机电视标准方面,国外一直走在前面。目前,全球至少有四种业界公认的手机电视标准,其中包括日本的ISDB-T、欧洲的DVB-H、在韩国和中国炒得比较热的T-DMB以及高通的MediaFLO。但是,在此次论坛上,MMTA(移动多媒体技术联盟)技术工作组组长孟斐介绍了我国自主创新的STiMi标准。在手机电视标准上,中国终于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STiMi是广播科学研究院自主研发的一个一体多媒体广播技术,被称为卫星、地面、交互多媒体。据孟斐介绍,今年5月30号,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下达了移动数字多媒体广播信道编码的任务证书。虽然还仅仅是一个草案,但是,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正在手机电视领域进行努力与研究。
STiMi是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它采用卫星加上地面补点网络,形成一个覆盖全国的移动多媒体广播网络。STiMi网络利用卫星进行覆盖,采用转化器形成波段。目前,STiMi已经有17项发明专利,支持S波段和UHF/VHF波段,拥有灵活的接口设计,支持TS/IP流,物理层透明传输,有先进的空口技术、稳定可靠的同步技术,可以支持单频网和多频网。
目前,STiMi的技术体系可以支持8MHz宽带,占用带宽是7.5MHz,数据率从2.7M至12M。STiMi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不需要对每一个节目进行重复加密。STiMi在信道编码和解调方面有明显改善性能的自主专利,可以避开国际专利。STiMi专利体系还涵盖了移动多媒体广播、信道编码、解调、连续导频处理,以及信道估计、信道均衡、保护间隔、随机序列等等。目前的STiMi专利体系并没有完全包括现有的手机电视标准体系,特别是在累计信道、应用层、优化和改进的接收技术、适配的流媒体应用等领域,都有发明申请的空间。
目前,手机电视在国外已经开始局部应用,对手机电视标准的争夺也更加激烈。据孟斐介绍,STiMi的时间表如下:2003年初开始STiMi核心技术的研发;2003至2005年,核心技术通过仿真和样机及核心技术的芯片验证;2006年4月,STiMi卫星和地面试验系统样机;6月试验系统开通,计划于今年年底正式开通STiMi系统。除了STiMi标准外,由新岸线、中国传媒大学、东南大学联合研发的T-MMB标准,也是关于标准的新声音。据北京新岸线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副总监王斌介绍,T-MMB标准是在信息产业部主导下研发的,它是以韩国DMB标准为基础进行深度研发的一个标准,具有部分自主知识产权。它是一个广播系统,也是一个单向网络系统。T-MMB的优势在于:第一,兼容性,它兼容韩国的T-DMB技术,比较容易实现漫游。自主产权的专利主要在发射端,采用时域复用技术,可灵活对不同信道采用不同编码和调制,采用了更加先进的纠错编码,提高接收机性能。T-MMB的另一个优势,就是它支持的频率范围非常大,从30MHz到3000MHz都可以支持,容易见缝插针。目前,T-MMB的产业化正在进行,通过与国外公司的合作,第一款T-MMB芯片已经研发出来,预计2007年可以提供样片。王斌强调,T-MMB采用单频网技术,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型城市,只需要3台500瓦功率的发射机就可以实现对整个城市的覆盖,成本相对较低。
的确,手机电视的发展潜力巨大,但手机电视是一个全新的市场。正如高通公司技术专家所说,究竟哪种标准会脱颖而出,哪种技术能夺得更大的市场份额,现在都不能确定。未来,一切都将由市场需求来决定,一切都有可能。正因为如此,面对3G应用发展的巨大机遇,中国产业界正在努力,通过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手机电视技术,进行产业化发展的努力,提升我国通信产业的整体水平。
产业链须跨越多道槛
“我国手机电视还没有完整地进行体系规划,标准化构成任务非常繁重,涉及面非常广,需要各有关政府部门的协调和支持,更加离不开运营商、芯片厂商、终端厂商等产业链上各个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参与。”在移动多媒体技术联盟副理事长和秘书长张辉看来,尽管他所在的中芯微公司已经完成了底层的芯片研发和产品化,但手机电视存在的问题远不止这些。事实上,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还存在着不少需要跨越的门槛。
首先是标准不统一。目前,全球有欧洲的DVB-H、日韩广泛应用的的S-DMB标准和DMB-T,和高通公司正在向全世界推广的Mediaflo,应用上也是多种制式并存,各个设计和生产厂商徘徊在各个标准之间。在中国,包括T-DMB和Mediaflo在内的不同标准和模式都在北京、上海等地开始测试。多种制式并存的这种状况势必导致市场条块分割,无法漫游,从而降低用户的体验,
此外,在我国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是,广播网没有全国联网收费和大规模客户管理的经验,业务经验不够丰富。电信运营商有综合业务平台,在网络管理、鉴权、收费平台等方面已经成熟,客户管理经验比较丰富,但点对点的模式传输效率低,可提供的新业务有带宽瓶颈。
在业界,实现统一制式和标准的呼声不断。目前,广电系与电信运营商等多方机构已经开始就合作问题协商,产业链条上的其他公司也开始探讨和制定相关标准,投入研发。但是,在制定标准过程当中,选用国际标准又面临知识产权和专利费问题。
其次是技术体系尚待完善。对于手机电视技术体系,各个国家,各大公司都在积极探讨和研究。技术层面则包括带宽、频率分配、媒体格式转换、安全、节电等,要想在3G到来之前实现大规模商用,还必须实现蜂窝网络与广播技术的有效整合。目前市场上支持手机电视的终端都比较昂贵,复杂的操作也让大多数用户望而却步。
另外,从运营商角度来看,已经在技术上实现成熟应用的韩国和日本电信运营商依然处于亏损状态。在我国,“SP+运营商”的运营模式尽管已经获得了部分用户,但收费模式也在磨合与探索中。
2008年将是初步成熟期
有市场调查机构乐观预测,全球手机电视用户在今年年底会发展到628万左右,占全球手机用户0.2%。在中国,“截止到2005年底,中国移动新业务发展已经达到500多亿元,比2004年增长超过58%,彩铃业务收入达到30多亿元,WAP收入也达到30多亿元,中国移动新业务收入已经占整个业务收入的20%多。”在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周建明看来,手机终端孕育着不断出现的新业务,中国手机全球第一的使用量和即将到来的3G给手机电视的拥趸带来了足够的想象空间。
“尽管手机电视被业界认为是实现三网融合(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和电信网)的杀手级应用,但产业的整体成熟至少要到三五年后”,一位手机电视运营商负责人对中国手机电视的发展表示了谨慎的悲观。此次会议上,不少与会人士也认为,手机电视的成熟至少还需要三年。
中国市场的发展趋势
根据北京博通智信咨询公司的预测, 2006年至2007年,3G业务市场将逐渐走出初级阶段,届时,接近5亿移动用户中将有5%使用3G业务,3G用户中将有20%会使用手机电视业务,预计到2007年,中国手机电视业务的用户数将达到505万左右,平均每户每月使用手机电视业务支出30元,手机电视业务的年收入将达18亿元。
2008年迎来北京奥运会,3G业务应用的蓬勃发展将迎来最关键的一年。3G用户数发展将得到更大的激发,移动用户中将会有15%以上的用户使用3G业务,3G用户中将有超过30%以上用户将使用手机电视业务收看奥运节目。预计到2008年底,中国的手机电视业务用户数将达到2560万户,2008年手机电视业务收入将达92亿元,届时,手机电视业务将是用户最主要使用的3G业务。预计到2010年底,手机电视业务发展将更加成熟,中国的手机电视用户将达3080万户,全年手机电视业务收入将达11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