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动力:为中国自主品牌起飞建设跑道
如果说欧洲汽车厂商是在充分利用当前社会资源的情况下,得出利用柴油的方法,整合全球原油开发技术成熟的优势,开辟出一片新天地。中国呢? 虽然明知在同排量发动机中,柴油发动机比汽油机节油30%~40%。而且柴油机被誉为迄今为止解决汽车环保与节能双重压力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之一。但是上文提到,除了自身研发实力外,油品问题一直是中国柴油机技术发展中最大的制约因素。大城市的限行和国家政策的“不鼓励”无疑给柴油技术在乘用车上的大规模应用蒙上了阴影。
一个更深层次的影响要素是,在乘用车柴油技术成熟发展的今天,欧美日的主要汽车厂商已经熟练掌握了柴油发动机技术。相比之下,中国如果要大力发展柴油发动机技术必然要依托这些厂商(以德国大众为首的欧洲车企),几乎永远会被限制在“跟随者”的定位上。而新能源汽车的开发与应用就在近5年间,技术远未成熟,行业标准更谈不上,正是我们的自主品牌企业发力的好战场。
事实上,相关工作在中国一直没有“闲着”。去年,国家发改委公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7年本)》(征求意见稿),该目录中明确鼓励“电控内燃机及关键零部件技术的开发与制造”,标志着政策导向由支持柴油技术转向油电混合动力技术,并推动以油电混合为主要技术发展方向的新能源汽车项目。这其中,除了油电混合动力车可以相对节省20-30%的油耗外,中国自主品牌企业在此领域取得突破进展也是国家下决心的重要因素。
在一汽丰田推出量产混合动力车型普锐斯之后,上海通用、东风本田等厂家也纷纷计划和确定投产混合动力车型。可喜的是,自主品牌企业也推出了包括瑞风祥和混合动力、长安杰勋HEV、一汽奔腾等车型。而且,自主品牌企业已经意识到混合动力的广阔应用范围,虽然目前国内MPV市场上还没有正式的混合动力车型,但在东风本田计划推出混合动力MPV的同时,瑞风祥和混合动力也已面世。种种迹象表明,也许与跨国巨头们的新能源车型相比,自主品牌的车型技术还略显稚嫩、系列也不够丰富,但是请注意,中国新能源车已经不是观望者,而是挟着清新又不失猛烈的风潮登上了舞台。
随着2002年左右井喷期后第一个换车期的到来,中国汽车市场在近期仍将飞速壮大,相应的,自主品牌企业也将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如同中国在世界电信行业自主领航3G通讯标准那样,中国汽车也完全有机会、有能力主导“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从而摆脱汽车能源动力技术跟随者的角色。
这样,如果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能够把握好这5年左右时间,充分发挥现有技术研发能力并激发潜力,加上背靠得天独厚的市场环境,就能迅速拉近与国际汽车巨头们的差距。在与跨国企业共赴“新能源汽车”未来的跑道上,自主品牌们不敢说站在同一“起飞”线上,但至少能拥有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至于结果如何,我们相信如江淮这样一直在创造奇迹的中国自主品牌企业,因为他们在为梦想奋斗。
责编:王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