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以广大受众欢迎什么、反对什么为标准,用此镜照一下中国电视节目我们会清楚地发现:
1、中国老百姓欢迎鼓舞人心的成就报道、正面宣传,但反对成就报道的“浮夸”“虚话”“溢美”。由于我们的不客观性,才造成受众的不信任感和厌烦,由于我们为不正确的政绩观涂脂抹粉,才降低了我们正面宣传的传播效果。本来某条战线、某个单位成绩很大,由于我们报道时使用了绝对化的溢美之词,反而使受众造成“你们就会吹捧”的心理。《永远的丰碑》《劳动者之歌》就很受老百姓的欢迎,我们天津电视台持续搞的《百名记者在基层》的报道,受众也给予了很好的评价。另外,受众在欢迎鼓劲、提神、顺气的正面报道的同时,也欢迎实事求是的舆论监督。因为老百姓在社会生活中亲眼目睹亲身体验到许多不尽人意的方面,如果媒体视而不见,百姓心里也会由此对党和政府的公正性产生疑问。但,老百姓也坚决反对夸大的批评性报道,坚决反对造成心理紧张甚至恐慌的电视镜头。
2、中国老百姓欢迎有份量的时政报道,因为党和政府包括地方党和政府的重要时政活动,反映党和政府的声音和行为,对此,百姓非常关心。关心国家大事,是中国民众的一大特点和优势。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高收视率,客观地反映了中国民众的心理收视期待。但老百姓反对时政报道的“ 空和长”,特别喜欢听我们领导人的“同期声”。这也是广播电视的最大优势所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闻的改进工作,以“两办”文件的形式下发了加强和改进党和国家领导人政务活动报道的意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带动下,地方各级党和政府也纷纷提出了如天津市委提出“为群众让镜头,让版面”等具体实施措施,有了较大改进。但,受众仍然对我们的时政报道不生动有意见。观众常常用“又来了”、“还是那几句话”等来表示对我们的时政报道的意见。网民更是用“讲话没有不重要的,会议没有不及时的,会见没有不亲切的,结果没有不圆满的,成绩没有不大的”的言语来表示对我们报道的概念化、模式化的不满意。观众对胡锦涛总书记第一次与国民党主席连战会见时的电视直播特别欢迎,倍加赞许。因此,要让受众满意,我们时政报道的新闻改进工作仍有许多工作要做。
3、中国老百姓欢迎让他们心理愉悦、激动的反映主旋律的电视文艺,因为这样的文艺作品让昂扬向上的中国民众得到精神养份,但反对单一化,欢迎多样化,欢迎百花齐放,满足不同受众的文化需求。欢迎制作播出精典作品,如《三国演义》等,对胡编乱改“经典”异常愤怒。对此,有水平、有良知的中国受众认为是“一批文人拿优秀文化开玩笑,拿中国的受众当文盲来愚弄”。收听收看率只是反映数量现象,而受众的满意度才是表现社会责任的实质。新闻的导向是现实的、直接的,而文艺的导向则是更多的表现为持久的、深入的。因此,我们在高度重视新闻导向的同时,必需高度警惕文艺作品导向的问题,创造和谐文化,必然要求我们坚持“二为方向”和“双面方针”。
4、中国老百姓欢迎耳目一新的电视节目,如央视的《非常6+1》、《星光大道》等。喜新厌旧是受众的收视心理期待。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是党交给我们的神圣使命。如果我们的电视节目形态老化、内容老化,就会造成观众的审美厌烦和疲劳,就难以满足受众不断变化、不断提升的收视需求。因此,节目创新是各家电视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必走之路。然而,节目创新要遵循积极健康的基本准则,不能“踩红线”,不能触“高压线”,不能视“低俗”为“新”,不能视诸如将个别人吃玻璃搬上电视为“奇”。我们应清醒地知道,中国老百姓在欢迎耳目一新的电视节目的同时,坚决反对低俗化、庸俗化,在欢迎主持人发挥个性特点的同时,坚决反对“肉麻”的言行。今年四月,国家广电总局在南京召开抵制低俗之风工作会,总局局长王太华同志从六个方面论述了抵制低俗之风的重要性。目前,各电视台正在贯彻落实之中。关键是我们要时刻铭记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的“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的基本要求。要出新品牌,不能走“新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