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节目与“三贴近”的关系,把思考延展开来可以这样总结,如果脑中无导向、眼中无全局,胸中无志向,新闻宣传就不能打好主动仗,民生节目也就难以抵制低俗化,更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宣传工作中,我们牢牢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的意识:
一是主流意识。民生节目虽火,但往往有“矮人一等”的边缘化意识作祟。这就形成了一种尴尬的局面,节目在观众中很火,在媒体内部却往往难以登堂入室。长此以往,做节目的导向意识较弱,自己也把自己边缘化了,节目的内容、厚度也就自然不自然地低俗了下去。在这样的情况下,民生节目的主流意识相当关键。民生节目因其对受众心理的尊重,话语方式的改变,叙述方式的调整更易赢得受众。因此,也有人提出,何谓主流媒体,要看其传播的占有率,很难想象一个受众面很小的媒体会是主流。面对这种新情况,回避是另外一种不负责任。只要胸怀大局,志在主流,把握导向,民生节目公信力的确立将是媒体之福更是党的宣传事业之福。政治家办报办台,就是应该善于利用优势节目,适应新情况,开创新局面。
云南电视台都市频道开办《都市条形码》之初,考察了一些民生节目,通过思考分析,给当时的民生新闻下了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义“市井新闻”。这样的新闻立足点在于市民文化的最低认同,而要成为主流新闻就应该再上一个台阶,上升到公民意识。公民、公众与百姓、大众看似只是称谓的不同,但公民、公众是公共事务的潜在参与者。虽然没有专家定义的准确精要,但当时都市频道上下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在实践中自觉执行,加以深化,这使得以《都市条形码》为首的民生节目群能够凭借这种理念上的优势,在以后的民生节目同质化竞争中牢牢掌握了主动。
二是品牌意识。《都市条形码》作为都市频道的核心节目,品牌打造是提升其价值的重要内容,而随后推出的《大口马牙》、《条形码服务站》也基于同样的品牌理念。节目跟人一样,贵在品格。要立品牌必须先立其品行。都市频道归纳这几档节目的共同精神气质,如果用一个人格化的语言来概括就是信仰坚定、富有责任心、善于思考、热爱生活、不乏幽默感。只要有坚持导向,肩负社会责任这个内涵,在外延延伸过程中就不会出现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情况,而频道、节目的品牌内涵为发展勾勒出清晰的脉络。有了这样的品牌意识,抵制低俗之风成为频道上下一种自觉的行动,维护品牌成为保证节目、频道可持续发展的中心工作,一系列公益活动的推出也来自品牌内涵的“原动力”。品牌意识也同样成为节目自律的另外一个动因。2006年,《都市条形码》遭遇了民生节目的恶性竞争,同城媒体上门送彩电、送水票等一些极为功利的“收买”收视率行动,给《都市条形码》的收视率带来了极大的压力,都市频道正是基于坚持导向、维护公信力的考虑,没有采取同样的措施针锋相对,不盲目参与不健康的同质竞争,而是通过一系列公益活动作为回应。这样的活动对提升收视率来说或许不能立竿见影,但坚持了一段时间后,一个负责任媒体的形象一旦形成,回报又将是成倍的。目前,都市频道以《都市条形码》品牌为核心的节目群,不仅坚持了高品位、保持了高收视,而且直接创造了近4千万的广告收益。
三是创新意识。反思一些民生节目之所以低俗,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盲目跟风,毫无创新精神。一些节目直接从港台“原汁原味”克隆而来,可谓生吞活剥。这样的节目同质化严重,不比内容只比形式,往往容易走上极端,低俗化、庸俗化在所难免。都市频道的《大口马牙》在开办时就面临这样的问题。本地化脱口秀节目往往娱乐却不能寓教。云南电视台都市频道把《大口马牙》定位为公众的精神茶馆,轻松幽默只是其外壳,而真正的内涵在于其评论、议论的能力。为让这样的内容找到合适的载体,我们采用“小电影”方式,即在一块黑背景下,几样简单的道具,几个简单的人物表演,带来的却是很有冲击力的视觉、戏剧效果。与投入较多的所谓“演戏”相比,这种做法要的是“神”而不是“形”。诙谐的语言,略显夸张的动作下,讽刺这个武器显得愈发锐利。更重要的是,这种形式使《大口马牙》的观众互动性很高,节目有意识邀请观众参演,为提升节目人气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目前,“小电影”已成为《大口马牙》的专有名词。两者成为有机的整体,一个看似很小的创新使《大口马牙》以其鲜明的个性赢得了观众,在开播不到一年的时间,成功超越《都市条形码》,成为昆明地区收视率最高的节目。
四是“绿色收视率”意识。有人戏说,收视率是万恶之源。收视率与节目收入挂钩是大多数台的做法,收视率成为节目、频道身上的重负。特别是民生新闻,在经历了一轮高歌猛进之后,收视率几乎都不可能再有大的作为,以收视率为直接考核手段使民生节目几乎难以从现状中摆脱出来,从而实现美丽的“转身”。作为各地的王牌节目,收视率以及背后的巨大创收压力,使民生节目在风光万分后只能一再维持现状。而作为一种现象,一个民生节目在当地获得成功,往往会有两三个甚至更多的民生节目跟进,在近乎惨烈的同质化竞争中,收视率的压力往往迫使节目的操作者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一些所谓刺激眼球的内容上去。在收视率无休止增长的要求下,低俗化的内容自然容易渗透和蔓延。在这样难以自拔的恶性循环中,节目的收视率或许会很高,但不用多长时间,观众不是陷于麻木就是心生反感,收视率难以长期支撑。更应该指出的是,由于经济发展等诸多外部因素,在很多地方,高收视率并没有获得与其完全成正比的收入,这说明唯收视率是对节目资源的一种浪费。其实民生节目往往因为其较高的人气都有意无意积累了不小的品牌资源,而这样的品牌价值虽然在现实中往往是被忽略甚至无人买单的,这种时候,如果只盯住收视率,追求“眼球经济”,无异于勒紧自己的脖子,可谓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