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007年全国电视台台长论坛
近几年,各电视台民生类节目红红火火,已经成为提升收视,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然而,从民生新闻兴起之初,各种质疑就伴随而来,似乎民生类节目与低俗化之间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民生新闻的走向也让人十分担忧。事实并非如此,云南电视台都市频道三年的实践证明:只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守节目的品位,坚决抵制低俗之风,民生节目不仅可以形成品牌节目,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且还能赢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1997年,美国几家大报记者联合发表了一份声明,题目叫做《担忧的声明》。声明说:“许多新闻记者感到背离了初衷,甚至对新闻的意义产生了怀疑,怀疑为何严肃新闻可以演变成观点新闻、信息娱乐或者煽情新闻。” 2006年美国国家传媒协会年会的主题就是“节目反低俗”,其各大传媒都加大了自身审查的力度,以免进入行业“黑名单”。西方国家的媒体尚且如此,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媒体更需自律。眼下的民生节目正是到了这种需要警醒的时候,民生节目如何抵制低俗之风成了一种共同的拷问。
在国内电视媒体中大行其道的民生节目,这几年都普遍取得了不俗的收视成绩。不可否认,由于盲目的克隆、一味的跟风,片面追求轰动效应和高收视率使部分民生节目进入了误区。究其原因,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曲解了“三贴近”的精神。纵观民生节目无一不是高举“三贴近”大旗的,但实际行动中,不少民生节目的“三贴近”变了样、走了味,“三贴近”的狭隘化成了低俗之风的挡箭牌,也造成了舆论导向的偏移。
云南电视台都市频道是云南本地的一个优势频道,收视率排名、市场份额和经营创收名列全省地面频道之冠。在云南电视台都市频道的具体实践中,走过了一个探索、自律、总结的过程。我们理解和贯彻的“三贴近”,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个层次是群众利益无小事。哪里停电了,哪里没水了,这样的新闻看似琐碎,但确确实实关乎群众的基本生活。这样的新闻一个很明显的意义,就是促进政府机关单位和公共服务部门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目前昆明本地的不少部门和单位都指定了专人每天监看、录制《都市条形码》的新闻,查遗补漏,解决问题,改进自己的工作,更好地与群众沟通,更好地为群众服务。第二个层次是把握全局,关注公共利益。相比哪里停电停水这样的“点”,公共事件可谓是体现群众利益的“面”。重大突发事件、公共安全事件、公共经济事件等越来越多地进入节目的视野。在楚雄禽流感、安宁黄磷大火、面店三号隧道塌方等公共事件中,《都市条形码》在遵守党委政府宣传纪律的前提下,充分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力求报道快速、准确、权威和鲜活,做出了大量有影响力的报道。由于节目长期对“三贴近”的坚持,这些报道在传递党委、政府的声音时,愈发能够取得群众的信任、理解和支持。正是基于对相关指示精神和政策的把握,这些报道受到了广泛关注。通过媒体这个渠道,也起到了化解矛盾,加强党和政府与群众的沟通,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公共事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做到了“帮忙而不添乱”。第三个层次是媒体的社会责任。实践“三贴近”,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都市条形码》正是通过强化责任意识使自己获得了有别于其他民生节目的品牌内涵。为了讨要工钱,有民工采取了以跳楼相威胁的举动,而这种举动通过媒体的报道往往会引来效仿。这样的新闻或许会有一时的关注和轰动效应,但其社会影响则是消极的。有鉴于此,《都市条形码》及时在本地媒体中首家倡议,今后不再报道此类跳楼事件。节目开播两周年前夕,在选秀活动盛行的大背景下,《都市条形码》创意的是“寻找昆明好人”大型展播活动。活动期间,正值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一个个平凡的好人故事正是最生动的宣传案例。一个观众在看了节目后说“这样的节目让我感觉如沐春风”。一个多月的征集、展播、评选,正面倡导了构建和谐社会,弘扬了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现在,“评选昆明好人”活动已经成为云南电视台一个有影响力的年度活动。除此之外,《都市条形码》先后推出“立即行动留住海鸥”、“灾后复绿 绿化林山”、“开车讲礼貌”等一系列公益活动,这些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活动,有效塑造了电视民生节目的品格和形象。本土社会对云南电视台都市频道形成了这样一种认同:在关键的时候总有都市频道的身影,《都市条形码》真正成为市民精神中积极向上、责任担当的一部分。专家对《都市条形码》的评价是“做主流舆论新闻,行‘三贴近’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