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长沙电视台:拒绝低俗,重建媒体的良知和责任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4月20日 16:37 来源:CCTV.com

专题:2007年全国电视台台长论坛

 

近年来,在市场和半市场化媒体竞争格局下,中央、省、市电视媒体之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各类新闻、社教、综艺娱乐节目越做越多,创意越做越新,节目越做越精彩,给广大受众带来了大量的资讯和闲暇的愉悦。但与此同时,由于过分追求收视率和对受众需求的认识偏差,一些媒体的栏目、节目逐渐陷入低俗化的误区。

一、尴尬的现状

今年的3月31日,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举办了“2006影响世界华人盛典”颁奖典礼,包括杨振宁、陶一之、张霞昌等著名科学家在内的11名华人代表登台领奖。令在场的英国广播公司(BBC)记者惊讶的是,现场的大学生和媒体对这些科学家竟然不屑一顾,大学生们高声呼叫的是电影演员章子怡的名字。颁奖后的记者会上,六七十名记者簇拥着章子怡,闪光灯不停作响,超过了规定的采访时间;而采访这几名科学家的只有七八个记者,仅问了一两个问题就冷了场。接待获奖者的酒店惟独将章子怡的住房免费升格为总统套房,令主办方尴尬不已。

4月4日,英国广播公司撰写文章,题目是“除了章子怡,他们是谁?”为什么象找到破解H5N1禽流感病毒方法的美国休斯敦莱斯大学女科学家陶一之、发明纸质电池的芬兰Enfucell公司首席技术官张霞昌等如此优秀、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得不到我们媒体的青睐?而娱乐明星却受到媒体和大学生的力捧?科学家、发明家不被媒体重视,是社会的缺失,更是我们媒体对所肩负责任的缺失。正是这种对宣传的良知和责任的缺失,导致了兰州女歌迷杨丽娟疯狂追星,老父跳海丧生的悲剧。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媒体在宣传上所处的尴尬现状,这就是“明星取代模范,美女挤走学者,绯闻顶替事实,娱乐覆盖文化,低俗代替端庄”。我们的媒体在“眼球经济”的招摇下,影视艺术的娱乐化、名人猎奇、商业炒作、隐私曝光等低俗的、恶俗的、庸俗的低趣味的媚俗现象大行其道,庸俗、低级、颓废、宿命、无聊的内容也充斥电视荧幕。一些主持人庸俗调侃、打情骂俏、造型怪异,令人作呕。媒体对低俗化的追求,导致了主流新闻边缘化、民生新闻负面化、娱乐节目庸俗化、广告节目恶俗化。低俗风不刹,将严重影响大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审美标准和价值判断,也将败坏媒体的形象。

二、认识的误区

为何某些媒体会逐步陷入低俗化误区并奉之若宝?仔细研究这些现象,究其根源,可以发现,就是媒体对受众需求的认识出现了误区。这些媒体低估了受众的需求,错以为受众的层次结构低,知识层面窄,对主旋律的时政新闻、高雅的娱乐时尚和高尚的感情生活缺乏认知和关注,片面地以为杀人、庸俗、绯闻、怪异的东西是适应受众需求的结果,符合大多数受众的口味。为满足这些“大多数”的需要,借以角逐媒体收视率之战,以攫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在这种“唯收视率论”的错误观点引导下,这些媒体将视角对准了低俗的东西,粗制滥造,甚至以精致的技术手段制作低俗庸俗的新闻和节目,使低俗的东西充斥荧幕,进而加剧了受众思想的混乱。于是,我们的媒体不再将视角关注时政和百姓民生,不再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而是满足于偷窥明星的绯闻、丑闻、诉讼和琐事;满足于对豪宅、盛宴、名车和其他奢侈品的炒作;满足于以“性”为卖点打“擦边球”,以追求“眼球效应”;满足于渲染暴力,过度追求猎奇,对抢劫、凶杀、强奸等报道津津乐道,甚至加大细节描述以求最大限度地刺激读者感官。媒体的媚俗,其实质是以危害社会的手段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在市场的严峻考验下缴械投降,背离立台之本,背弃新闻原则,无视社会效益,最终将激起社会的强烈反对。

 

1/3页 | 1 2 3 >>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闻  CCTV-少儿  CCTV-音乐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