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多元化服务模式
三门峡市正逐步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每月至少组织一次时事政策法纪教育,开展一次集中文体活动,举办一次科技知识培训。选择广大人民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广泛深入地开展了以“先进文化进基层”、“科学文明入农户”、“道德规范进万家”、“希望田野”百万农民健身活动为代表的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科学普及、科技培训和文化体育活动。着力办好“新农村书屋”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小康体育特色村”工程、农村信息网络工程、科普惠农兴村工程、农村党员远程教育、送戏送电影下乡、文化辅导基地建设、优秀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人评选活动和文化先进县乡创建等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十件实事。让“送文化”转变为“种文化”,大大增强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能力和水平,提高了对村级文化服务力度和覆盖面,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文化大院“播种”乡村文明风景独好
坐在电子阅览室里聆听网上果树专家的文化讲座,灵宝市五亩乡村民掩饰不住满脸的兴奋。凭借遍布全国的文化信息共享网络,他们在家门口享受到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以往单调、乏味的文化生活得到极大改观。
2003大营镇城村村委会决定,把原本用来建办公楼的285余万元建文化大院。村民们自发捐款10万余元,义务出工填荒沟2万立方米。2005年11月,建成了占地24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集现代化多功能舞台、灯光球场、健身场、农民科技学校等为一体的高标准文体活动中心。孙当军乐呵呵地对记者说:“以前大伙各忙各的,邻里关系也比较疏远。自从有了文化大院,大伙经常聚到一块看书读报、锻炼身体、交流感情,日子是越过越有滋味了。”
蓬勃兴起的文化大院,不但满足了农民群众自身的精神需求,而且孕育出一批批民间文化团体和文化品牌。
如今,三门峡共有3270个民间业余文化艺术和体育运动团体,83支形势政策宣讲小分队常年活跃于城乡社区、大街小巷,庄稼汉们怀着丰收的喜悦心情吹拉弹唱,用歌声和舞蹈宣传党的十七大精神,表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豪情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