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经济半小时]中国建筑申购引发争议 专家激辩股市上涨动力

 

CCTV.com  2009年07月23日 10:05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CCTV.com  

  

  近期表现强势的股市支撑了中国建筑的申购?

  从历史上看,超级大盘股每次登陆对市场是一次严峻考验。中国石油、中国神华,回顾这些鼎鼎有名的大盘股,因为申购冻结资金数量巨大,都曾在市场上引发了一阵波澜,中石油IPO甚至成为2007年股市开始调整的标志之一。很多投资者也很感兴趣,中国建筑会不会成为中石油第二?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几只超级大盘股IPO和大盘的关系。

  中国建筑的IPO将对股市产生怎样的影响还不得而知,但回顾过去,从2006年IPO重启至今,一共有274例新股完成了发行,中国建筑的融资额排名第5位,只有中国石油、中国神华、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位居其上。观察这几只超级大盘股发行前后几天内的表现,可以发现它们对大盘走势都有着较为明显的影响。

  建设银行:先上涨后震荡

  2007年9月17日,募资金额超过500亿元的建设银行网上发行。此前3个交易日大盘连续上涨,收出3根阳线。9月17日当天,大盘上涨2.06%。发行完毕后,大盘出现了两个交易日的震荡走势。

  中国神华:发行前后均震荡

  2007年9月25日,募资超过600亿元的中国神华网上发行,当日大盘下跌1.08%。该股发行前后大盘走势都以震荡为主,9月26日缩量下跌。不过申购资金解冻前一天,大盘发起了上轮牛市的最后一次上攻,随后连续几个跳空高开,直接冲到6124.04点的历史最高位。

  中国石油:连续4个交易日上涨

  2007年10月26日发行的中国石油募资高达600多亿元。在网上申购前,大盘大跌4.8%,且当日成交量有所放大,二级市场资金撤离明显。但中国石油发行完毕后,大盘又出现连续四个交易日上涨,其中收出三根阳线。

  面对中国建筑今天申购,市场之前还是存在着一丝担忧,昨天上证指数全天超过50点的大跌,似乎预示今日市场会泼盆冷水。然而,股市今天的实际表现让我们看到,投资者对中国建筑热情高涨。上证综指今天收于3296.61点,大涨涨83点,盘中还一度突破3300点,创下去年6月以来的新高。这种走势到底意味着什么呢?再来了解一下。

  中国建筑本次发行120亿股,其中有72亿股是网上发行,占总发行量的60%。由于中国建筑发行数量巨大,按照单一账户申购上限不超过千分之一的规定,单一账户网上申购中国建筑的最高数量不得超过700万股,且最低数量为1000股,超过1000股部分必须是1000股的整数倍。国都证券研究所策略研究员张翔预计,此次冻结的资金将接近2万亿,但中签率会比较高。

  国都证券研究所策略研究员张翔:“如此大的规模的发行,那么预期的中签率也是比较高,那么我们看到,此前的成渝高速中签率大概也就在千分之二点六左右,目前根据我们的预计中签率至少也应该超过2%,这是一个非常高的预期的中签率。”

  面对证监会接连开启新股发行大门,继上周发行成渝高速后,今天发行大盘股中国建设,而中国国旅也即将发行。张翔告诉记者,这是政府调节股市的一种表现。

  张翔:“背后还是反映了监管层的这样一个运行的控制,特别是目前大众都看到了流通性比较泛滥的这样一个状态短时间内可能还不会改变,目前流动性的集中流向了股市和楼市,所以说的话,那么作为政府来看的话,微调的态度是比较明显的。那么就股市而言,加大对新股的一个供给,是一个比较有力的手段,在目前这样一个为保证为经济增长稳定就业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不断的通过新股的一些发行,不仅仅是大盘股,可能接下来还有创业板的一些发行,都是为了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也会起到比较有利的作用,那么另外一个角度,同时也是化解了一个潜在的股市泡沫。”

  张翔认为,股市恢复正常的融资节奏已经具备了条件,今天股市的表现也证明,新股发行对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小。

  张翔:“从小盘股到大盘股的发行可以感觉到,市场的承受能力已经明显的增强,对新股的一个负面影响也是非常的小,接下来很可能回归到一个历史上一个正常的发行节奏,很可能,包括像小盘股都会密集的发行,那么大盘股也会有非常有节奏的发行。”

  专家分析,中国经济能否支撑这轮上涨行情

  近期表现强势的股市,今天支撑了中国建筑这只超级大盘股的申购。前面我们看到,除了看好中国建筑这家企业,不少投资者还是对持续走高的股市心有余悸,希望借申购的机会,规避回调风险。那么,投资者对眼下的股市到底该怎么判断?中国经济能否支撑这轮上涨行情?再来听听专家的分析。

  从统计数据来看,沪市成交额已有4个交易日保持在2000亿元以上,创出了2007年5月以来的天量,持续数日的多空大战越显白热化。那么对于投资者而言,接下来面临的到底将是更多的风险还是机会呢?

  信达证券有限公司研究中心总经理吕立新:“短线看可能有一定的风险,因为毕竟短期累计涨幅比较大,但是中长线我觉得还是机会大于风险。”

  对于近期大盘的表现,吕立新博士丝毫不掩饰内心的兴奋,他认为,对宏观经济和市场估值的两大分歧催生了当前的天量成交额,短期可能通过震荡来消化天量分歧,但中长期前景相当光明。

  吕立新:“主要是基于两点,第一点就是流动性,宽松的局面不会改变,货币政策即使有调整的话也是微调,第二点对中国经济复苏的前景大家都很看好,很有信心,未来会通过GDP的增长带动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上市公司业绩增长对于估值是很有好处的。”

  不过,对于市场接下来的走向,著名经济学家许小年却认为,情况并不乐观,股市投资的风险显而易见。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许小年:“股市大涨这个没有基本面的支持,资金推动,上半年放出了75000亿的银行贷款,但是进入实体经济的资金是有限的,这些钱跑哪里去了,相当一部分钱是进了股市进了楼市,这也是我们看到最近股市楼市大涨,哪一天如果政府觉得现在通胀的危险来了,要收紧银根,那就是非常大的危险。”

  经济界对于股市的多空争论,更多的是来依据各自对未来经济复苏形势的判断。今年以来,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中央政府在2008年11月推出4万亿的“救市”大单之后,一揽子经济刺激方案也在大型基础设施和民生瓶颈领域左右开弓。对于目前的经济局势,不少经济学家认为,目前的经济运行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而与此同时,也有不少经济学家认为,目前经济复苏主要是得益于投资推动,并不健康。

  许小年:“这么短的时间里,放了这么多的贷款,这些投资项目是否经过认真的评估,它的风险和收益是否能够得到很好的平衡,如果这些投资项目仅仅是为了拉动内需而上马,并没有评估它的收益,过三五年这些贷款都会变成坏账。”

  记者:“结果一定是这样吗?会不会是相反的,实体经济发展很好,这些贷款起到了作用。”

  许小年:“没有,我们看到实体经济中其它部门投资没有跟进。”

  持否定观点的专家认为,目前经济结构失衡,许多行业供大于求,产能过剩,在这种情况下,民间资本投资的积极性难以调动,仅靠政府投资大规模扩张,不能有效拉动民间投资和消费增长,经济复苏会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不过对于目前的经济复苏方式是否健康,是否可持续,信达证券研究发展中心的吕立新博士则表达了颇为乐观的观点。

  吕立新:“我觉得比较健康,我知道大家的意思就是对这个经济增长模式有怀疑,因为不能靠投资来拉动,投资拉动不能长久的,要靠消费和外贸,最好,在一个国家特别是一个新兴市场国家,它在经济衰退的时候,放弃投资拉动,去追求消费拉动,可能眼前不会有什么效果,更多的是个长远目标。”

  吕立新认为,只要满足两个条件,中国经济就不会大幅下降:一是银行存款多,二是政府负债低。银行存款多,政府可以通过货币政策推高银行贷款,政府负债低政府可以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从目前中国的经济状况来看,这两个条件在短期内都可以满足。

  吕立新:“推出的这个刺激政策还在我们国家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我们国家经过这个改革开放几十年,国家的财力还是有的,国库比较充实,税收也比较充裕,可以支持这么一个中短期的资金注入,银行呆坏账据我从上市银行的财务数据来看,他们已经提前提了很多拨备,坏账准备,比较充足,所以两方面综合作用,可能在一两年之内,还不用过于担心银行的呆坏账问题。”

  半小时观察:坦然面对大盘股

  中国建筑会不会成为另一个中国石油?或者说一批像它这样的超级大盘股连续上市,会不会阻挡市场持续上升的脚步?这是投资者当前最为关心的问题。一些人存在担心,即将连续发行数个大盘股将吸收市场的流动性,并引发一轮调整,甚至导致本轮牛市终结。

  但是,从A股的历来表现看,像中国建筑这种申购过程中,受到热烈追捧的股票,即使在上市之后,市场仍会有炒作空间,很可能不但不会消耗流动性,反而会吸引更多资金入市炒新股,甚至带动整个板块的提升。其实,不止面对中国建筑,就在本轮IPO重启之前,市场就在担心新股发行是利空的开始,可是接下来的走势证明这种担心并不切实际。

  在目前的市场状况下,A股市场推进IPO具有多重意义,一是确保资本市场顺利实现融资功能;二是配合“扩内需、保增长”的宏观目标,满足企业直接融资的需求;三是实现维护市场公平的职能。与之相对应,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中国经济企稳回升、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也支持了市场信心,确保A股市场能够坦然面对超级大盘股的降临。这说明市场有内部有充分的支撑基础,而股市本身也在步入一个良性循环的正常轨道。

  站在制度建设的角度,IPO重启和超级大盘股的上市,本身就是股市诸多政策组合的一部分,而不是一起孤立事件,只有结合市场的基本面和宏观面,才能看清IPO背后的变化。

 

 

责编:雍莉

2/2 < 1 2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