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流淌在心中的记忆

 

CCTV.com  2009年07月24日 14:05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解放军报  

  7月14日至20日,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组织中央18家新闻媒体的百名青年编辑记者,来到革命圣地延安,与基层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寻中国革命之根,寻新闻事业之源,接受党的新闻工作传统教育,增强做好新闻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今天起,本报将陆续刊登记者采自延安的报道。——编者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这首流传甚广的民间歌谣,道出了黄土高原的富有,更直白地表现了陕北女人的俏丽、男人的健美。然而近距离接触陕北人,才发现真正去解读他们并不容易,反而需要些时间和耐心。生长在黄土高原的陕北人,虽然个性内敛,却能从细枝末节透露出他们深藏于心底的领袖情结。

  当汽车缓缓驶进延安市区,记者难以按捺激动的心情,趴在小雨拍打着的车窗前欣赏。延安城建在一个山坳里,四周环山,精巧而秀丽。昔日沟壑纵横、壁立千仞的黄土,如今已被植被覆盖,一派葱郁。静静流淌的延河边,不时能看到醒目的标语牌:“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全靠共产党”、“弘扬延安精神,推动科学发展”……

  风雨如磐的半个多世纪前,延安是全国人民心中的灯塔和希望。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生活和战斗过十三载,领袖和群众水乳交融、鱼水相依,这里的人至今都在深深怀念着毛泽东。似乎是伟人当年那一句“陕北是个好地方”,让陕北人至今仍心存骄傲,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沉淀,塑造出他们乐观坚毅的个性。

  在“三山夹两川”的延安市区漫步,记者饶有兴趣地发现路旁的建筑物都很有特点,许多小商店的名字都带“红”字,用“毛体”书写店名的店铺鳞次栉比。当地人用一脸淳朴而憨厚的笑,轻松为记者解释:“咱这圪是毛主席呆过的地方,有传统咧。”延安人就是这样,不张扬,一份真情埋藏得如黄土般深沉。

  徜徉在繁华而拥挤的市场沟,色彩斑斓的商铺、酒店让人眼花缭乱。街道尽头一家窄小的书屋略显寂静,一位模样恬静的小姑娘正捧着一本《陕北一九四七》读得津津有味。在西安科技大学读书的张荔,每年暑假都要到延安来购买领袖传记以及其它红色经典:“这里书很全……而且总觉得在延安买,意义似乎不一样呢。”

  在杨家岭革命遗址,漂亮的讲解员党婕睿告诉记者,在她多年的讲解工作中,经常会遇到鹤发童颜、美髯飘飘的老者带着孙辈们来杨家岭革命遗址参观,“经历过那个时代的老人,常对我们说起对伟人的深厚感情。”

  杨家岭革命遗址门口,领袖纪念品商店外挤满了游人,几个小男孩穿着一色白蓝相间的运动服,十分精神。

  “知道谁在这里住过吗?”

  孩子们笑了,那笑容很是自豪。“毛主席,他在这里住过的。”一个叫王鹏飞的小男孩回答道。

  感动、敬佩、欣慰……记者举起相机记录下这些“小陕北”们自信而单纯的笑容,“阿姨,我们家南泥湾那圪也有毛主席住过的地方,有空你也去看看吧。”

  “小陕北”们骄傲而稚气的表情,仿佛是六十多年前轰轰烈烈的南泥湾里一张张面孔的延续,而当年领袖带领人民艰苦卓绝的生活和无所畏惧的精神仍让人感慨不已……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悠悠岁月加深了人们对伟人的爱戴和追思,这种领袖情节,也将如滔滔延河水一般,在一代又一代延安人心中流淌。

 

责编:张曦健

1/1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