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百名青年编记者延安行第八组成员与招安镇杨圪堵村乡亲在村民宋有富家合影 中新社记者 张蔚然
记者在安塞县招安镇杨圪堵村宋有富家中采访 中新社记者 张蔚然摄
记者在安塞县招安镇杨圪堵村的农户家中喂猪 法制日报记者 常鑫摄
几回梦里回延安。才刚踏上北京的土地,第八组的十位记者就开始牵挂安塞杨圪堵村的老人孩子、大哥大嫂。大家陷入疯狂的思念,那里有宋佃来大叔一家、刘怀军大哥一家、宋有富大爷一家,有李宝成书记,有吴振龙警员,有可爱的小梦嫡。
与在延安市与安塞县城的学习经历相比,在杨圪堵村三天的生活经历更让我们爱上了这里,把心留在了这里。
发生的一切都在天地转与光阴迫之间。
我们第一次夜战蜈蚣、蟑螂、大飞蛾、蚯蚓。刚住进宋佃来大叔家的那天晚上,我和白雪、常鑫三人被突然发现的蜈蚣、蟑螂、大飞蛾、蚯蚓引得惊声尖叫,我更是不穿拖鞋从床上一跃而下,蹦到地板上蜷缩成一团。现在想想,这样的叫声会给隔壁窑洞休息的大叔大娘造成多大的困扰。第二天中午,大娘就给我们送来了灭蚊灵喷剂。我无所适从,盯着窑洞门上红色的喜字门帘,默默不得语。
我们第一次进猪圈,给七十头猪喂食。推开圈门时,所有的猪齐声尖叫,拱着大嘴,双前蹄搭在围栏,个个像要夺门而出。我吓得腿都迈不动,但觉得掉头出去太丢脸,更伤宋大叔的心,硬着头皮往前闯,短短二十米竟有一步千里度日如年之感,跟猪合影时更是无法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第二天,大家已经完全习惯这样的生活。我喜欢上一只很聪明可爱的黑猪,它八月份就要生猪娃了。见到我,总是哼哼唧唧走过来,呆呆的眼神看着我,对着相机的时候会做各种表情,好吧,这是一只也喜欢我的猪。
我们第一次爱上通信基本靠吼的生活。八组入住的四户农家相隔既不远也不近。大家闲来无事时,最热衷的事情就是隔空喊话,扯着嗓子喊彼此的名字,讲各种笑话,编各种段子。远处的巍巍群山消化着这些美好的回忆。
我们第一次唱了如此多的歌。无时无刻不在唱,从《团结就是力量》到《四季歌》,从《南泥湾》到《真心英雄》,从《宁夏》到《爱情转移》,什么土唱什么,什么红唱什么,爱唱什么唱什么,领队更是情难自禁一夜高歌数十首。我们从村口的碾旁唱到山间的果园,从家里的猪圈唱到离别的车队。看到远处的群山,我们想唱,看到近处的十几只猪娃,我们想唱,看到家里的大叔大娘在做饭,我们想唱。唱哑了喉咙,喊破了嗓子,还要唱。无法不唱,无法不爱上这里。
我们第一次为了一个人去共同努力。宋佃来大叔家的孙女梦嫡有先天性心脏病,可爱的孩子,我们无法不爱她,我们要为她做点事情,为她筹集治病需要的五万元。我们明知自身的力量有多微不足道,还是为了她全力以赴。不管结果如何,我们尽力了。可爱的孩子,每次想起你在车窗外大哭的样子,我总是下笔难言。
我们快速的蜕变、成长。这里的天与地、这里的山与水让我们明白记者这一职业之于农民、农村的更深含义。我们了解了基层干部的苦与累、欣慰与难言,读懂了农民心底最深的渴望、最浅的焦虑,见证了人心的朴实善良,想到了这一职业能带给他们的改变,更意识到自身力量的渺小。
然而,团结就是力量。这就是我们,八组的十个亲爱的伙伴,我们给彼此温暖,为彼此坚定信心,在大路上走得更远。李波、雷东瑞、陈莹莹、陈鹭宏、周元、王梓、白雪、李雪婷、常鑫、张蔚然,还有会发短信提醒我们早睡、早起敲门提醒我们别迟到的领队王信川。We are family.
谢谢八组,谢谢杨圪堵村的137户农户,你们照亮了我的生活。(中国新闻社 张蔚然)
责编:张曦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