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过贺敬之的《回延安》,听过《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延安,却是第一次的相见。
窑洞、黄土、白头巾,是我对这个城市最初的设想,然而即使到了延安的一个村子,这种感受并没有遇见,说实话,当看到农家乐一家家地建起来,村民们住上水泥建成的房子,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我想寻觅的陕北风情。
前几天去了几处革命遗址,面对那些或重建或修缮的遗迹,情境中历史回溯的游移,心有微澜。
我看到了--
枣园里,张思德忙碌的身影。他一次次从山上背来石头,将院子里的路砌成结实的石台阶;他主动请缨,奔赴安塞开赴荒地;他牺牲后,后沟西山脚下操场上千人追悼,《为人民服务》讲演中的深切怀念。
我看到了--
杨家岭中央大礼堂里激动人心的中共七大,先辈们指点江山、运筹帷幄,《论联合政府》中勾画出革命之路的未来;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激辩中明晰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根本方向;窑洞外的小石桌上,美国记者斯特朗与毛主席亲切交谈,"一起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也从窑洞传向了世界。
我看到了--
清凉山上,老一辈新闻工作者,深入田间地头与群众打成一片的求真务实;不顾环境恶劣,行军紧张,第一时间向外界发布消息的艰苦卓绝;在麻油灯下秉笔夜书、自力更生的战天斗地。
这,是历史的回响,穿越时空,绵延至今。
我听到了--
枣园中偶遇的北川中学学生的坚强--"努力地生活下去",虽然我并不确定这份镇静与坚定对这些孩子来说,来得是不是太早?
我听到了--
清凉山上的铮铮誓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努力做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新闻工作者。
我听到了--
来侯沟门村调研的长安大学志愿者们的畅想--让大家的生活更平等、更幸福。
杨家岭的红旗呵高高的飘,革命万里起高潮!
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
延安,已然在心。
听,
那信天游又起了。
看,
那安塞的腰鼓多么豪放。
责编:张曦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