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小雨飘落,给延安的早晨带来了一丝清凉。
站在清凉山上,标志性的宝塔就伫立在我们对面,沉默地注视着山下。延河、宝塔,无数次在各种影像中出现的图景,今天向一支年轻的队伍的从容地展示着。
这支队伍由17家中央新闻单位100名青年编辑记者组成,他们的年轻和延安宝塔的厚重形成了一种别有意味的对比。延安足以称的上厚重,这里是革命圣地,新中国的一切都能从这里寻根溯源。延安的清凉山是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发源地,对于这些来自新闻单位的年轻人来说,清凉山就是他们的"根"。
这里的新闻纪念馆依着山势而建,真实还原了新华通讯社、广播电台等早期的新闻机构当时的状况。几孔窑洞,几台油印机,加上一部周总理从苏联带回来的发报机,这构成了延安时期新闻机构的全部设施。
那时的新闻工作者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守望着自己的精神家园,向外界发出属于新中国的声音,让处于黑暗中的国人不断看到一缕缕光明。
年轻的记者拿着自己手中各种高级摄影摄像设备,对准了那些再也不会被他们使用的机器。而半个多世纪前,老一代新闻工作者就是靠着这些简陋的设备完成和他们现在同样的使命。
一位衣着简朴的老人微笑着注视着一切,他叫苏若望,已经77岁高龄,曾经担任《延安日报》总编辑,一位老报人。他一直守望着清凉山,精心地办着革命圣地的报纸。无数个相机对准了他,年轻的记者纷纷向他伸出了录音笔。
这样的场景让这位老人有些不习惯,他站在台阶上,面色通红,手也有些颤抖。当记者们要他坐下来讲时,他却不肯,在大家的再三要求下,他才坐了下来。拿起手中精心准备的讲稿,向大家讲述着他从业几十年所认识的延安时期的新闻精神。
党性原则、实事求是、联系群众、以苦为乐、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严格的组织纪律性……
这些从血与火中淬炼出来的原则即使在今天也经得起考验与诘问。
站在清凉山上,放下讲稿,这位老人告诉我们,当年的记者采访真的就是靠两个脚板,编辑把稿子用油纸包好,顶在头顶上,泅渡过延河,让领导审阅。记者问他,您认为现在的记者和当年的记者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老人沉默了一会,对着记者说,还是作风。近些年来,他看到一些记者的采访都是被人请,用车接送,吃喝招待……"我们那时候骑着驴采访都是一种幸福,到老乡家采访吃饭都要把粮票给人家。"
老人讲述着这些细节有力地诠释着他刚才对我们讲述的延安精神。
站在清凉山下,面对宝塔山,站在刻着"深入群众,不尚空谈"的碑石前,这支年轻的队伍举起了拳头宣誓。"坚持党的原则,坚守职业道德和操守……"清凉山感动了这个年轻的队伍,年轻的脸庞都泛起了激动的微红……
站在清凉山上的这一百名年轻人又是如何想的,他们来自各自新闻单位,一些人已经有了丰富的一线采访经历,中央电台的杨均天刚刚采访完乌鲁木齐的"7.5"事件,中国青年报的张国揭露了"松原高考舞弊案"。在这里,杨均天偶遇了来自北川中学的一位男孩,地震一周年时,他在长虹培训中心北川中学板房采访过他。"是这些坚韧的孩子教我们,并不是我在采访他们。"张国认为只有深入采访,为老百姓说话,人民才能记住你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年轻记者编辑的"寻根之旅"从宣誓之日起才开始真正启程,未来的几天,这些年轻人将真正地深入基层,和延安老乡同吃同劳动。
站在清凉山上,一百颗年轻的心此时都默念着同样一句话:"深入群众,不尚空谈。"
责编:卢佳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