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最早进入我的印象是通过一篇文章--刘成章所写的《安塞腰鼓》。里面是这样描述"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从那时起,这个诞生如此充满豪气舞蹈的地方就进入了我的脑海,时至今日,我跟随百名青年记者延安行到达了安塞。我终于第一次实地观看了安塞腰鼓表演。
要怎样形容眼前的这些汉子跳的舞呢?他们是陕北高原的汉子,举手投足间激荡着生命和磅礴的力量,表现了汉子的阳刚美。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诞生一方文化,谁说农民没有文化,谁说农民不懂艺术,安塞腰鼓以及安塞相关的文化告诉我们,对农村存有偏见的人需要用另一只眼看。
在县剧场、在我们驻点的村庄安塞县沿河湾镇侯门沟村我们观看了两场安塞腰鼓的演出,第一场来自县艺术团,另一场则是即将参加建国六十周年庆祝的后生们。
对于我而言,第二场对我的触动尤为大,因为我们亲身学习了那些豪放的动作。那些动作看着好看,但是学习起来太难了。老师很有耐心,我们有一点进步,他们就一起鼓掌。可能一直对腰鼓文化感兴趣,我学的比较快,得到了老师的表扬。但是一位汉子告诉我们,你们的动作基本到位了,但是风格还是没有。"我们陕北汉子豪放,打腰鼓很讲性情。"
这种文化植根于陕北的文化,这里的老乡朴实,乐观,积极,他们农闲时,就会打腰鼓,就和他们的为人一样,痛快淋漓。跳了一会,我已经是大汗淋漓,但是感觉却有一股豪情在心中涌动。
我望着教我们跳舞的这些汉子,他们面色黝黑,朴实无华,脸上都泛着微笑。从中,我只能感受到他们自信。
他们有足够的资本自信,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除了腰鼓,还有被称为"东方毕加索"的农民画,还有脍炙人口的民歌。中国共产党在这里起步,新中国从这里走出。在新时期,这个县,这个村镇,积极开动脑筋,结合本地情况,科学种植大棚菜,大力发展致富农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文化灿烂,历史悠久,经济也不断繁荣。胡锦涛总书记曾两次来到沿河湾镇侯门沟村,对这里的农村新貌作出了积极评价。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些汉子打得腰鼓十分有力,脸上都透着喜庆。
没有来之前,老区伴随着黄土高原的苍凉贫瘠,但从我们实地调研情况看,完全不是这样,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的老区已经今非昔比。
比如我和光明日报李可,经济日报任意在的这个驻点家庭就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小康,宽敞明亮的庭院,现代的家用设施,远方一片青山绿水,院内种着小树。女主人擅长剪纸,又是村里秧歌队队长,十分能干,丈夫早年当兵,现在在家务农,儿子在西安上学,女儿已经出嫁。一到这里我们就能感受到幸福和谐的氛围。据阿姨介绍,这样的家庭在村里已是普遍。
这里有电脑,还能够上网,阿姨说,她还经常上网聊天,查询剪纸的信息。这就是驻点第一天展现在我们眼前的老区风貌。从生活水平上说,老区已不是当年的老区。如果不实地采访观察,我们无论如何也感受不到这些情况。
老乡们对我们真的很好,通过和他们的交流,感觉自己对于现在农村一线的情况知道的实在是太少,另一只眼看老区,对自己也是一种提醒。不丰富阅历,不深入调查,怎能写出贴近人民的作品?还是那句老话,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对于一名想写出好新闻的记者来说是唯一的选择。
责编:卢佳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