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做一个无愧于“记者”称号的新闻工作者

 

CCTV.com  2009年07月13日 14:39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中国记协网  

  法制日报席锋宇

  我2003年参加工作正好是"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开展的第一年。可以说,"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伴随着我为期6年的记者工作历程,而我对学习教育活动的认识也在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和明确。

  法制日报社十分重视"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针对不同的阶段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在学习理论、提高认识阶段,报社为我们选购、编印了一系列相关学习材料,同时采取集中培训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我们学习。每个部门还根据自己的工作情况,每月安排两次集中学习,座谈、交流学习体会。在检查评议查找问题阶段,报社要求每一名采编人员认真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同时树立典型予以表彰。我记得报社还邀请了多位新闻界的领导和学者来给全体采编人员上课。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陈力丹教授讲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出版总署法规司王涛司长讲的"出版管理条例"等,对我们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自觉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严格遵守宣传纪律,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说实话,活动刚开始的时候,我并不十分理解为什么要开展这一活动,从心里不是十分重视,认为做个形式文章就得了。对于报社下发的学习材料基本是快速翻阅,真正用心去读的没有几篇。大家发言时,心想反正是新记者,沉默也没有人会说我,蒙混过关很容易。可是听了几次老记者的发言之后,我开始好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要"坚持"它。于是我开始耐心地翻阅学习材料去寻找答案。在自己一次次采访之后,在自己一次次撰写稿件之后,我开始慢慢懂得了打牢思想理论根基对我们记者来说是多么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其实就是要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信念,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新闻工作者只有让这些"坚持"牢牢记在心中,才能对祖国充满感情,面对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充满自豪,面对人民的疾苦心生感叹,面对诱惑坚守原则,才能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而这是做一名新闻工作者应该坚守的最起码的"底线"。在这个基础上,才可以谈自己的工作能力、写作水平、采访技巧。

  在"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中,我还有一个感受,那就是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仅仅依靠读材料是不能完全体会到的,更多的学习来自于你身边的同行,来自于自己采写的先进人物。我们单位有许多忘我敬业工作的老记者,比如一直报道"丢丢"事件的居杨老师,带病坚持走到田间地头采访的张亦嵘老师,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一个记者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就像是一盏明灯指引着我,我愿意追随他们的脚步,做这样一个无愧于"记者"称号的新闻工作者。

  我采访的先进典型比较多。我一直觉得,把这些人最真实、最美好的事迹呈现给读者,是自己的工作,更是自己的责任。也许没有亲自接触他们的人,难以想象我在采访中的那份感动带给自己的震撼,震撼之余我是多么希望可以用文字把它表现出来,把这份美好传递给更多的人。记得去四川大凉山深处采访马班邮递员王顺友,由于当时感冒再加上身体不适,瞒报了真实情况的我随队上山。2800米的海拔让我狼狈不堪。崎岖的山路上,我状况不断,缺氧、中暑,直至从马上摔下来。上山后我又一次晕倒,医生说是心率不齐,而我只是觉得自己无法呼吸。那个时候真觉得自己可能就"挂"了。由于不明原因过敏,我的脸上又出现了大片大片的"红色地图",当时真怕自己就这样"人毁脸残"了。在西藏采访西藏军区总医院李素芝时,高原反应下我发了高烧,挂着水,也不舍得放下手中的材料。在长春采访一位去世的街道主任谭竹青,七天的时间我就奔波在她曾经工作过的每一个地方,包括医院和殡仪馆。其实,我可以不用这么累,按着行程安排采访也足够了,可是我内心深处不允许自己这么"偷懒"。因为我很珍惜这样的机会。对我来说,无论采访环境如何艰苦,我从来没有觉得这是吃苦,反倒觉得这是记者的一种幸福。这些典型人物无论他们职务高低,都有一颗博爱的心,都是"你快乐所以我快乐"的人,在他们的心里,为别人付出,无论相识与否,相交深浅,都是一种快乐和幸福。这对我而言也是一种无言的"鞭策",要向他们那样做人和工作。(全国"三教办"供稿)

 

责编:李戎

1/1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