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孙景玉:牡丹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CCTV.com  2009年04月20日 22:22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牡丹区宣传部  


自小与牡丹结下特殊情缘

    4月10日上 午,阳光和煦,温暖的春风吹拂着游人的脸庞。伴着阵阵暖风,一株株牡丹摇曳着风姿,争芳斗艳,清香扑鼻而来,惹得游客驻足陶醉。在曹州百花园一角,牡丹丛 中蹲着一位老人,不时看看花朵,不时用手中的铲子在牡丹周围的松松土。在与牡丹接触时,他的眼中流露出一丝光芒,仿佛在与牡丹“交流”,外界的一切都不能 影响。这位老人就是73岁的孙景玉。

 牡丹专家:孙景玉

    孙景玉祖父和父亲都是种牡丹的好手。院子里、地里种的都是牡丹,因为家里穷上不起学,孙景玉自小就跟随父亲在牡丹地里滚、爬,边看父亲侍弄牡丹,边听父亲讲述关于牡丹的各种神话传说。一个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从父亲口中娓娓道来,孙景玉总是听得浑然忘我。

    孙景玉的父亲很爱牡丹,由于当时正值国内战乱时期,交通不便,种植的牡丹根本卖不出去,很多原来种植牡丹的街坊邻居都纷纷改种了庄稼,但是孙景玉的父亲把他 的牡丹看成是宝贝一样,就算挨饿不准任何人动一动。那时,孙景玉虽然不理解父亲为何痴迷牡丹,但是父亲看牡丹时与平常不同的眼神深深感染了他,印刻在他的 内心。每天,孙景玉跟在父亲身旁,总是会盯着牡丹,仔细回味父亲讲过的传说。“那时,牡丹这个词就在我的脑海中扎了根。”孙景玉说。

    孙景玉能与牡丹结下情缘,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虽然自小就和牡丹打交道,但是从来没有见过牡丹花开是什么样子。“当时是抗日战争时期,因为担心牡丹被日 本人抢去,跟本不敢让牡丹开花,一到季节就将花蕾剪掉了。”孙景玉当时心里对牡丹开花十分好奇。但是,又不敢违反父亲的意思,只能靠父亲的描述自己想象。 就是这份“渴望”,让孙景玉的生命和牡丹纠缠在了一起。

    一直到1955年, 实行“生产合作社”,他被调入村里的牡丹园,也就是现在的曹州百花园工作之后,才第一次看到牡丹盛开的样子。盛开的牡丹白的似雪、红的似火、黑的似墨,一 朵朵花簇竞秀,赏心悦目,花香清幽扑鼻,振奋精神。提起当时的情景,孙景玉至今仍然陶醉其中,“太壮观了,我这一辈子都无法忘记。”也就是从那时起,孙景 玉对牡丹更是难以割舍,全身心投入到牡丹的培育工作中。

五十年培育600多个牡丹新品种

   目前,菏泽的牡丹品种有1100多种,其中600多种是孙景玉通过杂交、种子培植研究出来的。为了纪念孙景玉为牡丹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国家花卉协会曾在孙景玉培育的众多牡丹品种中,以他的名字“景玉”命名其中的一个新品种。

   “我父亲自小就教我识别牡丹品种,虽然没有见过牡丹开花,但是我在十二三岁时已经能够单独识别上百个品种。”孙景玉说,那时,他家的牡丹品种在周围几个村子里也是最多的,一般家庭也只是有个两三个,最多不过五六个,但是他家有60多个牡丹品种,而这都得意于他的一个叔叔。“我叔叔在北京经销牡丹,当时颐和园、北海公园里的牡丹很多都是他种植的,因此也给我父亲带来很多好品种。”

    1955年,孙景玉在村里的牡丹园工作后,认识了更多的牡丹品种。由于心里对牡丹的挚爱,孙景玉一边养护园内的牡丹,一边开始琢磨培育新的品种。

   “那时培育新品种主要是靠自然杂交,也就是花开之后,通过风和蜜蜂进行授粉,秋季结籽后,挑选长势优良的牡丹将牡丹籽收集起来,再按照品种不同进行分类,分开种植。”但是培育一个新品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从8月份开始收集牡丹籽,采了之后,晴天晾晒半个月左右,把籽晒干,9月上旬把牡丹籽种下。为了集中管理,首先是集中栽种,几百粒种籽挤在很小的一块地方。10月初开始生根发芽。第一年发出的牡丹芽只有一两公分长,直到第二年3月份牡丹才开始正式进入生长期。两年之后,将牡丹移开种植。再生长三年,牡丹才能开花。牡丹初次开花,颜色和花型都不是很正常,必须再观察三年才能确定培育出来的牡丹是否有繁殖价值。“最后的三年是最重要的阶段,要把长成的牡丹进行劈栽,繁殖到10株以上才能请专家来鉴定。”孙景玉说,“由于刚开始技术不过硬,对牡丹习性了解不深入,起初栽种的三四百粒牡丹籽最后能成活四五十株就不错了。”

    在培育牡丹新品种的那段时间,孙景玉白天黑夜待在牡丹园内,有时候连饭都顾不上吃。因为担心新品种被偷,孙景玉每天不到四点就起床,晚上十二点以后才敢入睡。“我看几个孩子也没下那么大功夫。”虽然这样,依然被不少人钻了空子。

    1979年,孙景玉培育出“春红娇艳”,这个品种初开时颜色很浅,但是经过两天日晒,颜色会逐渐加深,红得发亮,非常好看。为了防止被偷,孙景玉将这几株牡丹移栽到一 个不显眼的角落。但是,大年初一孙景玉回家过年,第二天一早返回时却发现刚培育出来的三株牡丹中两株较大的被偷了。“当时气得我半个月吃不下饭,幸好还剩 下一株,不然心血就白费了。”提起那两株被偷的牡丹,孙景玉至今仍心疼不已。

    从1956年到1996年,孙景玉一直住在牡丹园内,可以说,现在的曹州百花园内有不少牡丹都是他从小“看”大的。虽然现在他已在家人的劝说下搬回了家,但是白天园内依然有他忙碌的身影。

“景玉”牡丹纪念突出贡献

    在牡丹的阵阵芳香中,孙景玉向记者仔细讲述他精心培育牡丹的艰辛。“你看,那就是‘景玉’牡丹。”孙景玉指着牡丹丛中一些正在吐露芬芳的白色牡丹告诉记者。“景玉”牡丹是孙景玉通过“人工定向杂交”在1976年 培育的。当时,选择的“母本”是宋白,“副本”是凤丹白。因为宋白开花特别好看,但是长势很弱,而凤丹白是野生牡丹,长势壮,而且开花早,单瓣花粉多,两 者正好互补。“选的‘副本’一定要比‘母本’开花早,收取‘副本’上的花粉后要先晾晒两天,再给‘母本’授粉,而且一朵花要连授粉三次才行。”孙景玉说, 为了保证培育出来的牡丹品种纯正,必须在两种牡丹开花之前就用硫酸纸袋罩住,授粉之后也要再次罩住,直到花败之后才能去掉纸袋,打上标记。

    1981年,孙景玉新培育的牡丹开花。当时,他邀请中国花卉协会牡丹芍药分会会长王莲英前来鉴定。因为牡丹花初开粉白色,盛开白色,皇冠型。生长势强,成花率特高,赛过传统品种的“白雪塔”,于是初步定名为“赛雪塔”。而在当时,孙景玉已经繁殖培育了400多个品种。为了纪念孙景玉的工作,经过专家研究,决定将这个品种正式命名为“景玉”。       

 精心培育“太空牡丹”

     今年“太空牡丹”有12株以上可以盛开,这让孙景玉的十分高兴,也弥补了他的内心遗憾。

     2002年3月25日至4月1日,市林业局和林科所有关专家挑选200粒牡丹种籽搭载“神州三号”飞船飞入太空,历时6天零18小时,绕地球飞行108圈以后,在当年9月播种在曹州百花园。孙景玉就直接负责“太空牡丹”的培育工作。在管理过程中,孙景玉十分仔细,每天都要痴痴地盯着“太空牡丹”种植的地方。“我当时心里很着急,总是惦记着这从太空回来的牡丹到底是什么样子。”从“太空牡丹”一发芽,孙景玉就一直记录它的生长情况。2004年,菏泽下大雨,“太空牡丹”周围积水,当时已经68岁的孙景玉不顾自己的身体,脱了鞋子就去地里排水。在孙景玉的精心培育下,“太空牡丹”成活了30余株。“我那时,每天就盼着能看见牡丹开会”

   去年,“太空牡丹”终于有一株白色牡丹绽露芳颜,但是孙景玉却因为出了车祸在医院住了一个月。等他能够行走时,渴盼已久才盛开的牡丹早已败谢。虽然听了别人描述,但是孙景玉一直感到很遗憾。

    今年一进入春季,孙景玉就天天来看他的“太空牡丹”。看着它们一天天变化,孙景玉的内心也越来越激动。4月10日,一株牡丹终于“耐不住寂寞”慢慢裂开了嘴。“我从一早起来,就没敢离开,到了中午11点多,它才开放。”等待的几个小时,对孙景玉来说是那么的幸福。

     现在,这些“太空牡丹”还没有确定是否变异,孙景玉依然每天探望他们,这是他的习惯,也是他的生活。“我这一辈子就注定离不开牡丹,它们已经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孙景玉说。

本报记者 郭 青

责编:田华松

1/1

相关热词搜索:   网络媒体牡丹行 牡丹专家 孙景玉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