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三朝牡丹开,菏泽一路踏香来。”四月的牡丹城,牡丹竞放,百花争艳。牡丹区是菏泽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全市唯一市辖区,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区总面积1250平方公里,总人口107万,现辖21个乡镇办事处,是全国著名的书画之乡、戏曲之乡、武术之乡和中国牡丹城。近年来,特别是山东省委、省政府实施“突破菏泽”战略以来,在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全区上下抢抓机遇,奋力拼搏,经济发展不断加快。2008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95.1亿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7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46元。
牡丹区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灿烂,历代名人辈出。南北朝著名文学家温子升、一代禅宗大师临济、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近代著名爱国人士、教育家何思源,抗日名将赵登禹、姜玉贞等彪炳千秋、影响深远;尧帝访贤、葛巾玉版等动人故事、美丽传说也广为流传。
如今的牡丹区,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基础日趋完善。一是气候宜人,资源丰富。牡丹区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光热充足,四季分明;这里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土质肥沃,水系健全,为农林牧副渔各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国家重要的粮棉油、林业、鲁西黄牛、青山羊板皮生产基地和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区,也是全国最大的牡丹生产、科研、出口基地和观赏旅游区。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地下矿藏储量丰富,是中原油田、巨野煤田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力充足,已形成“天将保安、天香园艺、天使家政、天巧焊接、天工缝纫”五大劳务品牌,每年劳务输出约18万人。二是区位优越,交通便利。交通大动脉京九铁路和新亚欧大陆桥的新石铁路在城区十字交汇,日东、济广、菏徐、德商等高速公路在城郊呈“米”字型分布, 220、327国道和临商省道等22条主干线公路遍布全区,距济南、郑州国际机场均在200公里左右。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基本形成,已成为中原地区南下北上、东进西出的重要通道和辐射周边四省的商品集散中心。三是基础设施配套,服务机构健全。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40平方公里,以“花城、水邑、林海、商都”为特色的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不断加快。已建成投产的装机总容量215万千瓦的菏泽发电厂和现已开工建设的2×600兆瓦的华润电力菏泽电厂,可为生产、生活提供充裕的能源。海关、商检、卫检、动植物检、口岸、集装箱站及货运代理等涉外服务机构配套齐全。城区内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风景旅游区布局合理,星级宾馆、文化娱乐中心等公用服务设施一应俱全,已初步具备了现代化城市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