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江西瑞金8月24日电(记者任鹏飞、周宁)瑞金,是共和国的摇篮。
瑞金,是新华社前身红色中华通讯社(红中社)的诞生地。
8月24日,参加“中央新闻单位名编辑名记者江西老区行”的11位新华社编辑、记者满怀朝圣之情,来到瑞金叶坪红色中华通讯社旧址“祭拜”先辈。
“找到我们的根了。”在新华社工作了38年的摄影部资深编辑董跃武的眼睛湿润了,“这是我第一次来到红中社旧址。很难想像,就是在这几间简陋的乡村土舍里,深埋着人民共和国新闻事业的根,我们的前辈就从这里走来”。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中央苏区抗击国民党军队第三次“围剿”的隆隆炮声中宣告创立。同一天,红中社的新闻采编人员克服重重困难,在这片闽赣边界的樟树林中,以“CSR(中华苏维埃无线电广播)为呼号,在她的第一条电讯中向世界播发了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
“艰苦、残酷的环境,造就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先辈们在一次次战斗中经受磨炼,成为伟大的新闻战士,他们的事迹让我骄傲、给我力量。”新华社信息部编辑孟庆丽激动地说。
1937年1月,随着时局的发展变化,红色中华通讯社更名为新华通讯社,简称新华社。70多年来,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新华社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用永不消逝的电波传达党中央的声音,反映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进程。
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新华社也由弱变强,由小到大。从初创时只能用单一频率发稿,到今天拥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网络、手机短信等全方位发稿手段。
对此,新华社音视频部编辑候晓敏感慨良多:“只有不断与时俱进,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新华社2009年开通了中英文电视新闻专线,表明我们这一代编辑、记者正通过自身努力告慰革命前辈。”
“震撼!没有前辈们付出的生命和鲜血,就没有我们今天事业发展的良好基础。”新华网编辑高海英看着一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感叹道,“作为全面展示新华社各类新闻产品的巨大平台,新华网在世界华文新闻网站中的点击率始终保持第一,我想,如果先辈们知道,也会十分高兴的。”
“78年前几十平方米的发稿小屋,如今成为在世界近120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社的大通讯社。” 《新华每日电讯》编辑张玉亮说,“新华社78年的光辉业绩已载入党的新闻事业史册,希望我们下次来到此地时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像前辈们一样,为党的新闻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责编:曹树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