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江西井冈山8月22日电 题:让伟大的井冈山精神融入我们的血脉--记中央新闻单位名编辑名记者观看大型情景歌舞《井冈山》
新华社记者周宁、璩静
如黛“青山”围就一方宽大的舞台。
80多年前的烽烟已然消散,80多年后的大地生机盎然。
曲曲荡气回肠的红色旋律、段段历久弥新的红色记忆,展现着幅幅井冈山斗争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22日晚,参加“中央新闻单位名编辑名记者江西老区行”活动的100名采编骨干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大剧场观看了大型情景歌舞《井冈山》。
1000平方米的巨幅红绸从天而降,漫过烈士的遗体,演化成铺天盖地的血海和冲天的红云:黄洋界上,隆隆的炮声击退敌军一次次的围剿;八角楼上,盏盏油灯的微光与北斗星相辉映;挑粮小道上,朱德的扁担挑起军民鱼水情;送别路上,《十送红军》的旋律荡气回肠……
起伏跌宕的剧情、生动逼真的舞台、富有节奏的歌舞编排演绎着生与死的斗争,阵阵雷鸣般的掌声伴着观众的吼声从台下不时发出。看到《小井红云》《十送红军》等片段时,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李凤鸣的眼泪情不自禁地落下来:“我从歌舞剧《井冈山》里找到了信念和信仰的支撑点,看到了井冈山精神,对我今后的工作是一种激励。”
“令人震撼、净化灵魂、催人奋进。”新华社记者任鹏飞表达着自己的心声,“炮声近在咫尺,气势恢宏的演出仿佛让我置身于井冈山斗争的峥嵘岁月。”
看过《三湾改编》一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朱红娜说:“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而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与党休戚与共,必须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坚持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曾在中东地区艰苦工作了4年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刘素云深有感触地说,艰苦奋斗是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也是井冈山精神的具体内涵。新闻记者需要不怕困难、勇于吃苦的精神,在战火纷飞的新闻现场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井冈山艰苦创业的过程中,红军始终关心群众,相信和依靠群众,同群众打成一片。经济日报社编辑赵淑兰说,正因为我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般的联系,才赢得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与井冈山精神的依靠人民群众是一脉相承的。”
风轻扬,
美妙的歌声在青山碧水间荡漾;
人欢动,
将一个多彩美丽的井冈展望。
捧鲜花不愿放下,井冈之情一揽在怀,最后登场的歌手走下舞台时,欢呼声汇成激动的乐章,一曲《重上井冈山》变成了观众大合唱。
中宣部副秘书长、本次活动总领队魏地春说:“一部令人震撼的红色史诗留给我们一份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井冈山精神让英雄事迹得到弘扬,让我们的灵魂得到洗礼、境界得到升华,它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一脉相承,让伟大的井冈山精神融入我们的血脉,更好地履行党的新闻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责编:曹树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