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消息(央视网记者刘谨 江苏南京报道)《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包括序言和正文9章,6个专栏和13幅图件。序言。主要介绍规划范围和发展现状,明确了规划的性质、要求和规划期等。江苏沿海三市陆域面积3.25万平方公里,2008年末总人口1964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63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4760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规划期为2009—2020年。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重大意义。江苏沿海地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良好的资源条件、丰富的人力资源、较好的产业基础和较完善的基础设施。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国际间产业转移和区域间经济合作不断深化,为江苏沿海地区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及相关政策措施的深入实施,为江苏沿海地区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赋予了新的使命,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在新形势下,加快江苏沿海地区发展事关全局,一是有利于长三角地区产业优化升级和整体实力提升。加快沿海地区发展,将有效缓解长三角地区土地资源紧张状况,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优化调整区域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增强长三角地区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二是有利于完善全国沿海地区生产力布局。加快沿海地区发展,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将进一步增强长三角与环渤海地区的经济联系,促进两大区域在更高平台上开展合作,要素在更大范围内合理流动,经济在更深层次上实现对接融合,进一步完善沿海地区经济布局。三是有利于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快沿海地区发展,充分发挥陇海兰新沿线地区出海通道的作用,将进一步促进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交流,增强互动效应,为中西部地区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承接国际资本转移、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促进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四是有利于强化我国与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及东北亚地区的合作。加快沿海地区发展,增强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作用,将进一步加强我国与欧洲、中亚、东北亚国家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
第二章,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指导思想中提出了“四个着力”、“两个重点”,即:“着力优化空间布局,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加强区域合作”,把“加快建设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促进海域滩涂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作为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的重点,不断增强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的地位和辐射带动作用,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对外开放中发挥更大作用。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应该遵循四条原则:一是坚持科学布局,促进集聚发展。二是坚持合理分工,促进一体化发展。三是坚持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四是坚持开放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是:立足沿海,依托长三角,服务中西部,面向东北亚,建设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沿海新型的工业基地,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区,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足的宜居区。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以连云港港为核心,联合南通港、盐城港共同建设沿海港口群,综合发展陆路交通和航空业;大力发展国际航运和现代物流,进一步提高综合服务能力,服务中西部地区和长江中上游地区的经济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陇海兰新沿线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和对外开放窗口,逐步形成亚欧之间重要的国际交通枢纽。我国沿海新型的工业基地。依托深水港口资源,优先发展石化、造船等临港产业;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加快发展现代纺织、新型装备制造、新材料、新医药等优势产业,提高高技术产业比重,推进传统产业全面升级,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型工业基地。我国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立足沿海滩涂资源丰富的独特优势,科学规划土地资源,积极探索有效的开发方式,合理确定农业、建设和生态用地空间,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创新土地利用管理机制,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进一步拓展长三角发展空间。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足的宜居区。充分利用滨海临江、区域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势,大力推进生态城镇建设,进一步优化人居环境,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积极发展社会事业,不断增加公共服务产品供给,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打造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沿海宜居地区。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目标是:到2012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40000元,产业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先进制造业比重持续上升,城镇化率达到55%左右,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大为增强,城乡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体系基本覆盖城乡,环境质量不断改善,重要生态功能区占国土面积的比重达到1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达到国家控制要求,整体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到202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东部地区平均水平,达到同期中上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比重大幅上升,人民生活更加富足,享有相对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城镇化率达到65%左右,生态环境质量良好,到规划末期或更长一些时间初步实现现代化。
第三章,空间布局。江苏沿海地区分为城镇空间、农村空间和生态空间三类空间,进一步调整优化空间布局,适度扩大城镇空间和农业生产空间,有效压缩农村居住空间,保障生态空间,实现国土空间的集约利用和有效保护。
明确“三极、一带、多节点”的布局框架。“三极”是指连云港、盐城和南通三个中心城市,今后主要是加强经济和人口集聚,增强城市服务功能,提升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力和带动力,建设成为承接国际先进生产力和辐射带动整个沿海地区发展的重要区域。“一带”是指以沿海主要交通运输通道为轴线,连接中心城市和许多重要城镇,形成的产业和城镇带,这是沿海地区现有产业的基础和产业布局的重要地区。今后主要是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水平,培育新兴产业,强化腹地产业支撑。“多节点”是指依托深水海港设立的开发节点,重点选择了连云港徐圩港区、南通洋口港区和吕四港区、盐城大丰港区、滨海港区和射阳港区以及灌河口港区。今后主要是加强港口建设,发展国际物流和大型临港产业,拓展沿海地区产业发展的新空间,形成新的增长点。
第四章,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体系,重点加强沿海港口群、铁路、民航、公路、水利和能源电网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区域发展的支撑能力。港口建设方面,加快以连云港港为核心的沿海港口群建设,进一步加强深水航道和专业化深水泊位建设,大力发展集装箱干线运输,不断提升港口综合服务功能,加快以连云港港为核心的沿海港口群建设。综合交通方面,围绕形成上海到青岛的沿海大通道和连云港到中西部的沿陇海大通道,构建“两纵三横”干线为骨架的铁路网络;机场建设主要是构建广域航空交通网;公路建设主要是加强到临海重要开发节点的快速通道建设,完善路网。水利方面,重点是扩大长江引水,保障淡水资源供给,提升防洪排涝和防台防潮能力。能源方面,重点加快新能源项目建设,完善输变电网络,建设长三角能源供应储备基地。
第五章,产业发展。依托江苏沿海三市现有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实施错位发展,促进优势互补,建立区域产业分工体系,加快构建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协调发展新格局。
第六章,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长效机制。提升各类城镇发展水平,重点加快连云港、盐城、南通三个中心城市发展,增强县级市和县城镇功能,加快培育壮大小城镇,进一步完善城镇发展体系。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持续繁荣,切实加强教育文化、科技人才、医疗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建设,优化公共产品配置。
第七章,滩涂资源开发。发挥江苏沿海地区滩涂资源丰富的优势,科学编制海域滩涂围填开发规划,依法科学围填海域滩涂,到2020年规划围填270万亩(1800平方公里)海域滩涂,更远期围垦的总规模将达700万亩(4667平方公里)。高效利用围填形成的土地资源,统筹考虑产业开发、城镇建设、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农业用地、生态用地、建设用地分别占围垦面积的60%、20%和20%左右。完善海域滩涂围填的政策体系,探索建立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属地管理、市场运作的海域滩涂围填开发新机制。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以社会资金为主体,采取市场化经营模式,加快滩涂围垦。鼓励江苏其他地区投资参与滩涂围垦,可按一定比例用于其耕地占补平衡。
第八章,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江苏沿海地区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前提。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强化自然保护区建设和重要湿地、饮用水源地保护,加强区域生态环境的共同建设、共同保护和共同治理,确保生态系统安全稳定。强化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和面源污染治理,切实加强环境监管,严把环境准入门槛,有效治理和控制环境污染。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材和节地,加大资源回收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九章,保障措施。从深化体制改革、扩大开放合作、加强政策支持等方面提出保障规划实施的政策措施。支持江苏沿海有条件的地区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支持有条件的省级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支持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探索发展股权投资基金,设立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支持海域滩涂资源开发和低产盐田用途调整,支持探索设立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等。
责编:司晓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