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广西频道10月23日电(记者王乃水 王勉 白洁纯)在来势汹汹的全球金融海啸面前,中国东盟经济体遭受冲击难以避免,但这种冲击主要来自外需减少的间接影响以及国内投资者、消费者的信心下滑,只要积极采取针对性举措,可以大大降低其负面影响。与此同时,中国和东盟借此机会进行结构调整,加强资源储备。
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22日在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上发表演讲时指出,加强中国-东盟合作具有牢固基础和巨大潜力,双方应当进一步深化各领域合作,共同促进本地区经济金融稳定健康发展。
——间接冲击为中国-东盟国家提供应对危机的空间与时间
综合专家观点,我们认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渠道:
一是对金融行业本身的破坏性冲击。由于金融杠杆的过度使用,次贷危机引发的呆坏账远远超出美国金融机构的承受能力,导致美国金融系统出现严重流动性危机,一些银行破产倒闭。全球经济尤其是全球金融的一体化,又使得这一危机迅速在全球蔓延,金融体系越是开放的国家遭受冲击便越大。
二是金融系统的流动性紧缩导致企业信贷困难、资金紧张,生产经营萎缩,然后是就业下降、投资减少。
三是上下游产业链的连带影响,会使不景气在整个产业链蔓延。比如目前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汽车行业,很可能会通过“金融-汽车-钢铁-铁矿石-航运-造船……”这一产业链对上下游产业产生不同程度影响,不过影响的传导会有滞后性。
四是对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影响,这方面的影响较难具体估量。投资者和消费者对经济发展信心不足,会紧衣缩食,减少消费;在私有银行体系下,对银行信心不足,可能会造成挤兑,进一步恶化金融系统流动性;对股票市场信心不足,会加快资金出逃,导致股市下跌;股市下跌则又反过来让投资者财产性收入减少、资产缩水,并再挫消费信心。
五是以上因素综合作用会使受金融危机影响最深的欧美发达国家消费下降,进口减少。
由于中国和东盟等新兴经济体金融体系均较为独立,且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东盟国家大都采取较为审慎的金融政策,这就为中国和东盟抵御全球金融危机提供了一道有效“防火墙”。在这次危机中,中国和大部分东盟国家金融行业遭受的直接损失有限,尚不至于影响经济基本面。但由于中国和东盟是出口导向型经济,间接影响带来的冲击也不容小视;同时,金融危机造成的全球性恐慌,同样严重挫伤中国-东盟经济体的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
综合来看,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东盟经济体的影响,受上述五个渠道中的前三个影响较小,而后两个影响则较大,但由于后者是间接影响,这就为中国—东盟经济体应对危机提供了政策空间与时间。
——金融危机中蕴涵机遇 中国-东盟各国应理性把握
全球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但金融体系受冲击较小的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中国-东盟各国,受益于更加严格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大量外汇储备的积累,具有较强的抵御能力,甚至可以在这场危机中把握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条件。
原油价格的大幅回落,无疑是最大利好。首先,作为重要的生产原材料,国际原油价格从最高每桶140多美元滑落到现在的每桶70美元左右,大大降低了相关企业生产成本;其次,在此次金融危机大规模爆发之前,通胀问题严重困扰中国和东盟各国,油价的回落一定程度上为各国抑制通胀赢得了时间。同时,危机的爆发使国际粮食价格出现振荡,粮食危机的紧迫性得到一定程度缓解,这同样有利于各国抑制通胀;再次,油价的大幅回落使得各国在应对危机时可以采取更加灵活、积极的刺激内需等政策。此外,对于中国这样具有大量外汇储备的国家,在国际油价回落到低位的时候,应加大国际原油储备力度,这样既可增加经济发展后劲,也是预防外汇资产贬值的有效手段。
中国-东盟各国可借全球金融危机之机,加速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模式调整。对我国而言,长期以来经济高增长的背后一直存在着忽视环境、资源等宏观成本,扭曲生产要素价格等问题。专家认为,生产要素的长期扭曲,导致很多企业产能过剩,而这些产能得到释放的办法之一就是借着这轮金融危机淘汰部分劣质企业。同时,由于高耗能的产业多集中于第二产业,因此在这轮金融危机中,应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从过度的工业化向服务业转换,单一的增长引擎向双引擎过渡,带动内需增长,更重要的是使经济增长能够逐步摆脱依赖外部资源和贸易环境的局面。
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常务副秘书长许宁宁认为,此次危机还为中国和东盟国家积极推进的全球化金融体系建设及时发出了警示,可以促使各国政府更加谨慎的检视各自的金融体系建设,有利于建立更加完善安全的金融体系。
此外,对资金充足的企业而言,可从战略角度出发,考虑抓住当前国际资产价格较低的时机,通过并购等手段,审慎布局企业“走出去”。
——中国-东盟加强合作携手安渡危机
正如菲律宾众议长普洛斯彼罗·C·诺格拉雷斯22日在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上发表演讲时所说,在全球金融危机面前,中国-东盟必须增强相互间的信任与合作,相互帮助,应对全球经济形势的影响。中国-东盟必须继续努力,建立信息网络,推动商务合作,加大经济、贸易和投资合作,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经济困难。
一是加强金融合作。目前,中国-东盟各国金融系统主要以银行为主导,商业银行在危机中并未受到太大冲击,但中国-东盟经济体不可能与全球金融动荡绝缘,尤其是各国股市受全球金融动荡影响明显。从未雨绸缪的角度考虑,中国-东盟以及日本、韩国,应加强金融市场合作,以增强市场信心。菲律宾总统阿罗约日前曾表示,东盟已就设立数以百亿计美元的救市基金达成一致,中国也可考虑参与其中,成立亚洲共同救市基金。
有关专家认为,对中国而言,稳定股市对提振内需而言同样意义重大。一方面,中国实体经济受金融危机冲击远没中国股市表现之甚,而股市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对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则是老百姓敢于消费的关键所在;另一方面,2006年以来的牛市,让大部分具备较强消费能力的老百姓,通过股票或基金与股市相连,股市的涨跌直接影响这部分人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因此,我国要提振内需必须重视股市稳定的重要性。
二是深化经贸合作,加快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步伐。2002年,中国-东盟签署《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定》,按照计划,到2010年,中国与东盟6个老成员国(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间大多数产品关税降为零,到2015年,中国与东盟其他4个新成员国间大多数产品关税降为零。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发达国家进口大幅下滑背景下,中国-东盟可以考虑加快自贸区建设步伐,以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这符合双方利益,也是双方深化经贸合作的大势所趋。
三是加大投资合作力度,尤其是要考虑加快中国对东盟的投资步伐。中国-东盟在过去十几年来的政治互信和经贸往来大大加强,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提速,但双方投资合作却相对落后。我国对东盟的投资增长速度与贸易发展及我国经济实力并不相称。许宁宁说,截至今年上半年,双方累计相互投资总额已达519亿美元,但其中中国对东盟投资仅为30多亿美元。在当前中国与东盟都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冲击、经济发展步伐放缓的背景下,我国应积极推动中国企业走向东盟,加快拓展东盟市场。而有望于今年12月份签署的中国东盟投资协议,必可为双方投资合作带来新的机遇。
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第五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开幕式上表示,在全球金融危机的环境下,中国与东盟各国更加需要紧密团结、通力协作、共渡时艰,共建和谐亚洲。
责编:司晓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