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记者王子彬绵阳报道):涪城区委、区政府始终将灾后永久性农房建设作为头号民生工程狠抓不放,切实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多方参与、整体推进”的思路,整合一切资源、调动一切力量,确保农房建设又好又快推进。截至目前,全区申请灾后农房重建的农户共9189户,已完成选址9064户,占重建数的98.64%,已动工修建7888户,占重建数的85.84%,已竣工906户,占重建数的9.86%,规划10户以上的集中安置点131个,共安置农户2859户。
一、政府主导
涪城区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科学、规范、有力地推进永久性农房建设。一是科学规划设计。结合涪城区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编制了《涪城区灾后重建农村建设规划》和《涪城区村镇体系灾后重建规划》,下发了《地震灾后农房重建设计方案图集》供建房户选择,并按照“宜集中的集中、宜分散的分散”的原则,科学选址、合理布局。二是加强质量监管。出台了《灾后农房重建实施意见》,对农房建设标准、重建程序、施工要求、竣工验收等各环节作了详尽的规定和指导,举办了村镇个体工匠技术培训班,完善了建筑工匠从业资格管理,组织了专门的质量监管队伍,对农房建设进行全程监控,保证建设质量。三是保障建材供应。组织水泥、钢材、木材、火砖、机瓦、砂石等重要建材企业千方百计加快生产,对部分建材企业进行扩建,兴办了一批建材企业(主要是砖厂),启动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加强重要建筑物资的运输调配,切实做到不断档、不脱销,保障市场供应。
二、农民主体
涪城区通过召开会议、开展讨论、征求意见以及广播、电视、标语等多种方式,充分调动了广大受灾农民建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镇、村、社层层组织召开了群众代表大会、群众大会、建房户大会,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和入户宣传等形式,大力宣传有关灾后重建的政策、精神,帮助群众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自己的房屋自己建”的意识,引导农民积极重建家园。一是在规划设计和选址上。各乡镇、村社都多次召开群众大会,专题征求群众对集中安置点规划设计和选址的意见,并按照群众的统一意见做出规划设计和选址意见。二是在工程发包上。召开所有建房户参加的大会,集体决定承建单位和建房价格等重大问题,做到公开透明、民主决策。三是在资金和质量监管上。各集中安置点都成立了由村社干部、建房户代表组成的质量监督小组,每天在施工现场对房屋建设的质量、进度进行监督,建材的质量、价格、数量等都需经小组签字确认后才能进场使用。
三、多方参与
涪城区综合运用市场、经济和政策手段,调动多方积极性参与灾后农房重建。一是动员金融机构参与。积极与区信用联社协商,搭建融资平台,由区财政先期投入500万元保证金,争取信用联社5000万元信贷支持,极大地缓解了群众的资金压力。二是动员社会爱心人士参与。专门召开了农房重建项目推介会,精心包装项目,广泛发动有资质的工程设计单位为农民免费提供农房设计方案,动员建设施工队伍奉献爱心,为群众低成本建房。三是动员企业参与。坚持市场化运作,用好用活国土双挂钩政策,通过土地的集约使用和集中流转,广泛吸引企业家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投入社会资金进行开发性重建。
四、整体推进
按照因地制宜、分类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涪城区提出了“工业园区集中安置重建、城市建设集中统一重建、城中村开发重建、城镇集聚重建、乡村旅游开发重建、新型街市开发重建、改善人居环境范例重建和改善乡村风貌重塑特色重建”等农房重建的八种类型,要求各乡镇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准确找准定位,加快建设进度,确保在今年年底前全面完成农房建设任务,并以此为契机,全面提升涪城区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水平。
责编:李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