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种了挖,挖了种”的徘徊,走过“为她人做嫁衣裳”的尴尬,宁夏枸杞终于打开了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阳光出口。
经宁夏林业局调查,2007年全区枸杞亩收入超过6000元,近20万户杞农户均栽培枸杞收入过万元。由此,拉动流通、加工、旅游等与枸杞相关的产业不断派生壮大。
“红宝”几成“伤心果”
枸杞,俗称“明目子”,果实含有胡萝卜素、抗坏血酸等多种营养成分,长期服用可以生精治虚,补肾明目,益寿延年,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曾赞美:“上品功能甘露味,还知一勺可延龄。”
宁夏出产的枸杞被载入新中国药典,在明清时期曾作为贡品进献宫廷,被当地人称为“红宝”。1985年起,枸杞日益走红,市场行情居高不下。1985年,宁夏对外售出枸杞137吨。1990年,宁夏对外售出枸杞331吨。1995年,宁夏对外售出枸杞达1207吨。
与此同时,宁夏枸杞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遇到新问题。一段时间,宁夏枸杞的生产处于放任自流状态,龙头企业缺失,农民既是生产者又是经销者,一家一户种植几亩枸杞,小打小闹,很难将产品推向大市场。
信息闭塞的农民往往是跟着“感觉”走,价格看好时就扩种,价格跌落便不顾一切地挖毁,结果是产业品牌难保,龙头不举,流通不畅,生产大起大落。“红宝”成为农民的“伤心果”。
当枸杞在国内外需求日益增长之际,宁夏人发现,国内各地枸杞市场80%以上打出的是“宁夏牌”,而宁夏的枸杞产量实际上不到全国的20%。
随着枸杞日益走红,各路诸侯“逐鹿中原”,宁夏变成了“鼠小弟”。1997年,宁夏枸杞种植面积只有2.3万亩,枸杞干果产量1400吨,其产销量由原来的国内第一退居第四,唯一的一家枸杞加工企业处于瘫痪状态。
曾几何时,宁夏人自以为酒香不怕巷子深,皇帝女儿不愁嫁,外省枸杞不足为虑,忽视广告宣传,很多人不知宁夏枸杞的特点。
而一些地方生产的枸杞打出宁夏牌,每斤售价比宁夏枸杞低4元到6元,不明真相者为低价买名牌而沾沾自喜。
1992年,又一次“跌价潮”席卷,宁夏枸杞园一下子由4.3万亩减至8000亩左右。
2002年,全国政协委员胡子诚大声疾呼:宁夏枸杞品牌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比不了的,一定要做好保护与开发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