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北京国际车展开幕在即,一批具有鲜明“中国创造”元素的轿车即将亮相,它们吸引的不仅仅只是国人自豪的目光,更激起了行业专家们对“中国创造”思路的进一步探讨与碰撞。记者日前电话采访了中国汽车行业知名专家贾新光和钟师,请他们就目前国内汽车行业“中国创造”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成都商报:两位老师好!在这次车展上,我们注意到一些合资汽车企业大品牌,例如一汽-大众、上海大众以及广州本田,都将推出其自主开发的车型或者公布自己自主研发的步骤。我们想知道为什么大家都在今年扎堆地推出这些富含“中国创造”元素的车型和计划呢?
贾新光:现象的确如此,但我想说的是这些合资企业不是今年突然这么做的。实际上为今年自主研发的突然爆发,他们已经准备很多年了,这一切都是按计划逐步实施的。如果要说到他们搞自主研发的原因,那最大的原因莫过于《国家汽车产业政策》的促进,合资品牌从事自主研发是国家产业政策指导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钟师:1994年的《国家汽车产业政策》其核心我们可以理解成对汽车大集团的“挽救”式产业政策,它鼓励大企业通过与外资的合作扭转自身经营的颓势,从而积累技术、资金等相关的资源,做大做强;而到了2004年国家再次颁布的新《汽车产业》政策则是明确地要求已经积累了实力的合资企业从事自主研发的活动。在这个政策的促使下,各大合资汽车企业纷纷投入到自主研发的道路上来,经过一个研发潜伏期,今年才算结出了第一拨果实。
另外,我认为,除政策影响外,国内舆论对于大企业搞自主研发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成都商报:这些大型合资汽车企业介入到自主研发的行列当中,必定会给整个市场造成一定冲击,它们的加入与以往的自主品牌之间的竞争也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对于自主品牌来说究竟冲击有多大呢?
贾新光:冲击肯定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个人认为今年之内是不会有太大冲击的。合资大集团有优势,但自主品牌也有自己的长处,国内的市场格局不是一天形成的,仅凭大集团今年的动作还不足以撼动整个车市的格局,毕竟这些大集团都有自己原来的主力产品,而自主产品的产量也不可能马上就上去。
钟师:放在全盘棋局上面来讲,受到冲击也不是什么坏事情,国内汽车市场自主品牌的占有率一直都无法突破30%的大关,这对自主品牌乃至整个市场并不是一件好事,而大集团介入到这个领域当中则对提升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有益无害。
成都商报:刚才提到了自主品牌无法突破国内汽车市场30%占有率的大关,我们想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关口显得这样难以突破呢?
钟师:自主品牌一度是国内市场份额占得最大的一块,曾经达到28%以上,但随后滑了下来,去年落后于日系轿车,位居第二。这是一个比较危险的信号。在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期,每年17%左右的增长给了自主品牌巨大的空间,但这样的好日子不是一直都在。国家尽管出台了很多鼓励政策、措施,但总觉得力度不够。而在国外,特别是韩国等,自主品牌所享受到的政策非常宽松。要发展这块市场,我想最重要的就是政策的扶植,当然也离不开全社会的参与。
贾新光:我认为“中国创造”是一次长跑,大家在这次长跑当中都要出力,消费层面也要有足够的宽容度。和国外成熟企业相比,我们的速度的确很快,但也不是一日千里;别人的汽车已经发展100多年了,而我们才20多年,就算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也需要时间去缩短彼此之间的差距。 记者 杨晓龙
责编:周铁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