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首页 > CCTV指南频道 > 高端访谈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大庆市简介

 

CCTV.com  2008年03月11日 16:42  来源:CCTV.com  

       大庆,是我国重要的石油石化生产基地,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松嫩平原。全市下辖五区四县,面积2.1万平方公里,人口269.3万,其中,市区面积5107平方公里,人口125.4万人。在近半个世纪的开发建设中,英雄的大庆人,一次创业,在一片荒原上开发建成了世界级的特大油田,为民族争了光,为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二次创业,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又崛起了一座繁荣美丽、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城市,续写着一个又一个新的辉煌。
大庆市始称安达市。1960年5月26日,安达县撤销,设置安达市(地级),安达市人民委员会驻安达镇隶属松花江专区。同年10月,松辽石油会战指挥机关移驻萨尔图。1964年6月23日,撤销安达市,恢复安达县,设立安达特区,对外仍称安达市。1979年12月14日,安达市更名为大庆市,由黑龙江省直辖。1959年9月25日,新中国建国10周年大庆前不久,在东北松辽盆地陆相沉积中找到了工业性油流,遂以“大庆”命名油田。
  一、综合
    经济总量稳步增长。初步核算,200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20.3亿元,比上年增长10.5%(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0.3亿元,比上年增长11.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388.6亿元,比上年增长9.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81.4亿元,比上年增长16.3%。
    结构调整又见成效。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05年的3.0:85.9:11.1调整为3.1:85.7:11.2;油与非油经济比例由2005年的65:35调整为64.6:35.4;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比例由2005年的85.2:14.8调整为84.5:15.5。
    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工业品价格有所回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比上年增长2.8%,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0.1%、食品价格上涨5.6%、衣着价格上涨8.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价格上涨0.3%、居住价格下降4.7%;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17.8%,涨幅比2005年回落10.6个百分点。
劳动就业取得新进展。年末单位从业人员达52.4万人,比上年增加5.3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2%,比上年降低0.1个百分点。
    二、农业
    2006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1.1亿元,同比增长8.8%;实现增加值50.3亿元,同比增长11.5%。
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62.1万公顷,同比增长5.7%,新增播种面积3.4万公顷。优质粮食种植面积达26.7万公顷,同比增长14.3%;绿色特色和有机食品种植面积达15.1万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24.3%。全市粮食总产量达257.3万吨,同比增长8.6%。                              
 
 畜牧业继续承接良好发展势头,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全市实现畜牧业产值51.3亿元,占第一产业总产值的50.8%;实现畜牧业增加值23.7亿元,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49.1%。  
 
 林业生产稳定。全年实现产值1.3亿元。造林720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10.0%,比2005年增长0.7个百分点。
    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实现产值4.4亿元,水产品产量6.9万吨。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6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352.0亿元,同比增长9.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436户,实现增加值1284.4亿元,同比增长9.5%。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6.7%。
    规模以上工业重点行业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实现增加值1101.5亿元,同比增长4.7%;石化行业实现增加值90.4亿元,同比增长16.3%;农副产品加工业实现增加值19.2亿元,同比增长18.9%;建材行业实现增加值8.7亿元,同比增长28.7%;机械制造业实现增加值9.2亿元,同比增长27.6%。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继续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再次突破1000点,达到1002点。
    地方工业快速增长。全市地方工业实现增加值152.9亿元,同比增长36.8%,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11.3%。
    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注册的企业达1860家,同比增长22.4%;实现技工贸总收入405亿元,同比增长25.7%;实现工业总产值288亿元,同比增长26.0%;实现工业增加值71亿元,同比增长31.6%,占地方工业增加值的46.4%;实现利税31亿元,同比增长19.2%。高新区经济对地方工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较强的拉动作用。2006年,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337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99亿元,实现利税20亿元。                                    
                            
建筑企业全年完成施工产值106.3亿元,同比增长15.7%。按总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3.4万元/人,同比增长11.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84.6亿元,同比增长27.2%。其中,中省直企业完成投资260.5亿元,同比增长25.1%;地方企业完成投资124.1亿元,同比增长32.0%。从产业投向看,第一产业投资2.4亿元,同比增长41.2%;第二产业投资288.3亿元,同比增长23.9%,其中工业投资286.9亿元,同比增长24.5%;第三产业投资93.9亿元,同比增长37.3%。
  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56.6亿元,同比增长88.2%。商品房销售面积200.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90.6%;其中住宅184.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93.6%。商品房销售额51.5亿元,同比增长126.9%。
  五、国内外贸易和旅游
  消费市场购销两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2.2亿元,同比增长16.3%。按行业分,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220.8亿元,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9.6亿元,其他行业实现零售额1.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0%、19.8%和1.7%;按构成分,吃、穿、用、烧商品零售额分别为43.3亿元、40.0亿元、128.2亿元、40.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2%、12.0%、11.7%和10.9%。
  对外贸易大幅增长。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4.43亿美元,同比增长61.8%。其中,出口1.85亿美元,同比增长89.7%;进口2.58亿美元,同比增长46.4%。全市GDP对外贸易依存度由2005年的1.6%,提高到2006年的2.1%,经济外向程度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有新进展,全年实际利用外资4429万美元,同比增长43.8%。
旅游业繁荣兴旺。全市努力打造以石油文化游为龙头、温泉度假游为特色、湿地休闲游为亮点、民俗风情游为辅助的旅游品牌,全年共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1.8亿元,同比增长16.8%。接待国内游客589万人次,同比增长13.5%;接待海外游客9775人次,同比增长15.0%。旅游外汇收入162.8万美元,同比增长15.1%。
  六、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年公路客运量787万人,同比增长2.4%,客运周转量73220万人公里,同比增长3.6%;全年公路货运量2067万吨,同比增长2.8%,货运周转量50512万吨公里,同比增长2.8%;全年铁路客运量954万人,同比增长11.6%,货运量1368万吨,同比下降5.5%。
  邮政电信业发展较快。2006年,全市邮政电信业实现营业收入22.4亿元,同比增长11.2%。其中,邮政业务收入2.6亿元,增长5.3%;电信业务收入19.8亿元,增长12.0%。全年订销报刊44万份,同比增长2.3%;收寄特快专递43万件,同比增长10.3%;发送函件402万件,同比下降12.8%。年末固定电话用户88.9万户,同比增长2.0%。移动电话用户200万户,同比增长19.0%;互联网用户29.1万户,同比下降12.2%。
  七、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全年地方财政收入(不含杜蒙,下同)60.2亿元,同比增长24.2%。其中,增值税3.9亿元,增长0.6%;营业税5.0亿元,增长29.7%;企业所得税4.0亿元,增长39.4%;城市维护建设税18.4亿元,增长18.0%。全年地方财政支出80.2亿元,同比增长21.8%。其中,基本建设支出6.8亿元,增长42.2%;教育事业费支出10.1亿元,增长23.4%;医疗卫生经费支出3.6亿元,增长38.8%;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1.4亿元,下降81.4%。地税完成税收53.4亿元,同比增长16.1%;国税完成税收438.4亿元,同比增长24.5%。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017.1亿元,比年初增加111.8亿元。其中,企业存款321.6亿元,储蓄存款573.4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46.0亿元、46.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19.3亿元,比年初增加33.9亿元。全年货币净投放61.3亿元,同比增长28.8%。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年末全市有普通高等院校4所,全年招收本专科学生1.6万人,本专科在校生达到5.4万人,毕业生1.4万人。全年在校研究生达到1889人。本专科在校生与在校研究生分别比上年增加0.3万人和748人。
  年末全市有普通中等学校165所,小学777所,高中阶段在校生5.6万人,初中、小学阶段在校生29.9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3.5%,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
  2006年,全市共组织实施国家级科技项目44项,省级科技项目88项,申报市级科技项目230项。引进11家科研院所,全市59家高科技企业组建研发中心,成功申报1个国家级、6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6%。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全年共创作文化艺术作品81部(首),获省级奖励5项,国家级奖励4项。投资建设大剧院、博物馆、图书城三个标志性建筑,基础文化设施大幅度改善。启动了“书香大庆”百万市民读书活动和“激情之夏”、“大地欢歌”农民艺术节、中国•大庆汽车文化节等群众性活动,城市文化底蕴更加丰厚。完成数字电视转换10万台,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99.2%。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至年末,全市共有医院、门诊所、疗养院等各种医疗卫生机构497所,编制床位9634张,卫生技术人员12683人。
  体育事业成绩喜人。全年共获得世界级体育比赛金牌3枚,国家级体育比赛奖牌27枚(金牌15枚、银牌7枚、铜牌5枚),省级体育比赛奖牌304枚(金牌132枚、银牌105枚、铜牌67枚)。
  十、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实施了林业生态工程、水环境治理工程、大气污染治理工程,初步实现了工业固体废弃物、燃煤锅炉房、化工气体的达标排放。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59天,优良率为98.4%,在全国113家环境空气重点监测城市中名列前茅。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5.5%,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80.6%,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51.1%。
  十一、人口与计划生育
  人口总量继续保持低速增长。年末全市总人口269.3万人,净增人口49232人。其中,市区人口125.4万人,四县人口143.9万人。随着我市计划生育工作的不断加强、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全市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保持较低水平。全年出生人口25149人,出生率为9.38‰;死亡人口7295人,死亡率为2.72‰;自然增长率为6.66‰。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职工工资水平继续提高。年末全市在岗职工总数50.4万人,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37.3亿元,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26982元,同比增长10.0%。
  据抽样调查资料统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90.9元,同比增长8.3%;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9085.1元,同比增长5.6%。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1%,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610元,同比增长12.7%。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0.2%,同比下降5.1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4.0平方米,与上年持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上年的24.2平方米增加到24.8平方米,增长2.5%;住房砖瓦化率由上年的45.2%提高到46.7%。
  年末全市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27.3万人、71.5万人和18.2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净增3.3万人、10.1万人和0.5万人。全市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0.5万人。社会保障相关待遇标准有所提高。全市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为6.9万人,比上年减少0.4万人。
 

责编:司晓颖

1/1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