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央视经济频道以构筑主流电视经济宣传平台,服务我国经济建设,着力强化经济为特色。一手抓改进版面,加强选题策划,提升报道手段,以求迅速见效;一手抓工作方法,机制流程再造和节目理念转型,以求保证长效,成效显著,频道品牌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明显提升,充分发挥了央视经济宣传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
8月底,经济频道的强化经济特色行动将26个栏目分为三个梯队, 以《经济信息联播》、《经济半小时》、《对话》、《中国财经报道》四档第一梯队栏目为重点,分别进行栏目会诊,狠抓选题,提高经济选题比重。频道决策层每周三雷打不动召开选题规划会,与栏目一道进行研讨,促进共识。明确要以精心策划、精心制作的选题来树立频道经济形象,要抓影响国家经济运行和百姓生活的大事,抓老百姓关心的事情,深入探讨热点事件背后的本质,深入挖掘经济现象背后的规律,让经济选题落到实处、论到准处,从而使经济频道能够更好地影响和引导社会主流经济生活。《经济半小时》创立了“选题日历”并在全频道同类节目中推广;《中国财经报道》实施了“选题精准法”,增强经济选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由此,进入9月后,几个经济栏目基本杜绝了“非经济”类的选题,彻底扭转了整改前非经济类选题占20%比例的状况。
与此同时,频道在整体版面调整上也有了强化经济特色的大动作。在晚间21点至23点的黄金时段开辟 “CBD”商务时段,汇聚《经济信息联播》、《经济半小时》、《中国财经报道》、《对话》、《商务时间》等品牌经济节目,扩大经济节目传播平台。主流经济资讯节目的首播时间每周增加了180分钟,经济量增加,经济味变浓,构筑起定位明确、特色鲜明的主流经济宣传平台。
进入10月份,经济频道强化经济特色的行动由调整选题比例的“量”改进升级为加大深度系列报道的“质”。
一方面,更加主动地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以国家媒体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宣传贯彻中央重大经济决策。十六届六中全会召开之际,推出“2006中国经验”、“情系太行山建设新农村”等一系列深度报道。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刚刚结束,《经济信息联播》推出特别节目“布局2007”,让观众及时了解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以及对2007年经济工作的部署。配合中非论坛,《经济信息联播》连续20多天推出系列节目《如何到非洲做生意》。
一方面,抓经济节目语态形态的改进,重点加强了评论色彩和引导力度。经济频道把《中国财经报道》栏目成功转型为主打财经评论的周播节目,强化了频道的话语权;《经济信息联播》推出了“联播观点”和“声音”,为评论员开设了网上博客。《经济半小时》新增“半小时观察”板块,也成为栏目收视的高点。“联播观点”和“半小时观察”使经济频道节目变得锐利,增加了思想厚度。各个栏目在节目版式、题图设计、主持人风格等方面也持续改进,优化屏幕效果,凸显栏目个性。
由于节目深度和评论的加强,准确、深刻地揭示经济问题,受到相关主管部门的重视,并促成我国相关经济政策的调整。《经济半小时》播出的“拯救大豆”被许多境外媒体转载引用,为解决中国大豆产业危机创造了比较好的国际舆论环境。《中国财经报道》播出“有色金属高价之忧”后10天,国务院出台相关政策,取消了包括铟在内的49类有色金属产品的出口退税,限制铟的过量出口。
接近年底,经济频道一系列特别动作开始发力,并实施全频道联动,主动引领经济热点,显示出较强的社会舆论引导力。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播出后,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以及各界专家纷纷撰文高度评价。
这一系列重头节目在国内外广受关注。美国《华尔街日报》、英国《金融时报》作了大篇幅报道。法新社、路透社、英国广播公司、日本报纸等多家国外主流媒体也进行了报道。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美国商务部长古铁雷斯、世贸组织总干事拉米等在节目中接受了采访。这都从一个侧面体现了经济频道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广告经济信息中心提供)
责编:张曦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