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近‘两会’与民众的距离”,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中心2006年“两会”报道设计的基点。从突出“两会”传播的有效性入手,对以《新闻联播》为主的新闻节目进行改编设计,实现了“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相协调、“重点信息”与“看点解析”互补的架构。以“两会”是全民的“两会”作为改进“两会”报道的出发点,推出一系列“重量级、近距离、新语态”的特别节目,激发了受众的关注热情;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多种互动方式畅通民众参与渠道,富于时代表现力的推介手段,吸引了一大批以中青年观众为主要构成的收视群体。
在“品牌传播、规模传播、创新传播”实践的推动下,新闻节目中心“两会”报道亮点频现,独家内容、独到视角形成了“两会”报道独特的个性特质。
“两会”期间,细心的观众发现,央视对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及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开幕式直播发生了悄然变化。以往历次大会开幕式设在大会主席台上的多个摄像机位不见了,领导作报告过程中不时会出现在背景中的摄像记者的镜头也看不到了,但直播效果却丝毫没有受到任何影响,画面构图反而更加饱满,现场气氛更为庄严。原来,这是中央电视台根据参会代表委员的建议,对“两会”开幕式直播进行的一项全新设计。为避免直播工作给大会造成的不利影响,中央电视台将原先设在主席台台口的六个机位全部撤至会场的中后区,撤离最远距离达到50多米。面对机位设置的大幅调整,报道组在会议召开前期,在人民大会堂进行了11次实地演练,并首次调用86倍、75倍高倍摄像机,采取固定机位与单机拍摄相结合的作业方式,丰富了画面的表现效果,也凸显了“以人为本”的“两会”新风尚。
“两会”期间,《新闻联播》在确保不超时的前提下,发稿量创下历年“两会”期间最高纪录,较2005年同比增长33%。其中,与“两会”内容相关的“自选动作”增幅达112%,会外新闻增长15%;严格控制领导人活动和会议报道时长,把更多的版面让给基层代表委员。《新闻联播》中采访的代表委员达到291人次,较上年增加76人次,增幅为33%。
1.丰富节目版面,延展关注范围
《新闻联播》在发布“两会”重要消息的同时及时播出当天国内、国际重大动态消息;结合百姓关注“两会”热点开掘会外消息,全面反映各地倡导自主创新、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生动实践;第一时间报道沙尘天气、寒潮侵袭等服务资讯,体现了节目的人文关怀。
2.丰富节目形态,体现电视特色
围绕“两会”报道,《新闻联播》首次开设了一系列具有“人文视角”的小专栏:《柴静“两会”观察》、《数字“两会”》、《老外看“两会”》等板块的出现,与会内热点相呼应,以清新、自然、重视贴近性解读的报道方式,为“两会”报道增添了活力。
首次在《新闻联播》中推出了以记者姓名命名的报道专栏《柴静“两会”观察》。报道从记者身边最真实的观察和发现开始,以独家视角、独特个性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体现了“政治议题平民化,理性主题感性化”;
首次在《新闻联播》中以数字解读“两会”的方式推出《数字“两会”》报道专栏。在30秒内对当天“两会”相关数据进行梳理,在国家发展大计与百姓利益间寻求关联点进行解读,突出了数据的“权威性”和“贴近性”;
首次以固定板块的形式推出《老外看“两会”》。节目以在华工作和生活的外国朋友的亲历和视角,展现了“两会”给中国发展带来的新变化,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两会”的关注。
3.聚焦基层代表委员,常规报道出精出新
“两会”期间,《新闻联播》对中央领导人下团参加审议的80多场活动报道中,严格控制报道时长,把更多的版面让给基层代表委员。此间,291名基层代表委员通过《新闻联播》传播了自己参政议政的观点和建议。
结合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内容,首次以新闻特写的方式,对代表为国计民生建言献策进行了生动反映,使常规报道实现突破,增强了节目的可视性。
配合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宣传,在《时代先锋》专栏照常进行的同时,新推出《农民代表访谈》,使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宣传与“两会”主题实现了有机结合。
本次“两会”报道中,新闻节目中心通过品牌栏目和品牌记者、主持人相结合的方式,突出了节目的品牌叠加效应。不少观众正是因为关注他们所喜爱的记者、主持人,继而对相关特别节目产生了强烈的收视期待。媒体也对新闻频道在品牌传播、规模传播等方面的实践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对新闻频道探索权威性、个性化的报道思路给予盛赞。
1.品牌传播获取倍加效应
在《新闻联播》与综合频道晚间黄金时段开设《柴静“两会”观察》。其中,后者作为一档专题报道的一次全新尝试,通过发现式选题的提炼,立足民生,设计了《“两会”新闻扫描》、《热点关注》和《留言板》三个板块,面向社会的最小细胞、面向生活的最细微处,突出了“‘两会’是全民的‘两会’”的概念。
《新闻会客厅》推出13期以“建设新农村”为主题的特别节目《小崔会客》。节目中,谈话风格幽默机智的小崔首次主持大型政治题材谈话节目;全国政协副主席、省委书记、省长以嘉宾主持的身份,参与节目的录制;13个农民家庭应邀来到演播室,接受小崔与高官的采访;13个EMBA在节目现场展示自己在农村生活的体验结果。四大看点以“全新视角,民生表达”形成新闻频道“两会”期间晚间时段的收视高峰。观众评价该节目“百姓和高级干部坐在一起拉家常、谈发展,轻松、实在,不仅拉近了民众与高级领导之间的距离,也使人们对‘建设新农村’目标的轮廓更加清晰”。
《东方时空》开设的《岩松信箱》围绕百姓密切关注的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物业、住房等问题,辟出专门时段与观众进行互动交流,并直接将意见集中的问题带上“两会”请代表委员作答。很多代表和委员反映,通过该节目更广泛地了解了社情民意。节目涉及的一些热点话题及观点,为他们拟写议案提案提供了更加开阔的思维空间和参考价值。
《央视论坛》推出了特别节目《热点碰撞》,开创了嘉宾以虚拟身份参与话题讨论的全新节目样态。嘉宾分为两个方阵。一方两位嘉宾的虚拟身份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另一方两位嘉宾的虚拟身份则为政府官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就老百姓关心的问题与 “主管官员”展开了交流和讨论,使节目具有极强的现场感和可视性。
2.规模传播提升传播影响
“两会”期间,《柴静“两会”观察》在《新闻联播》与综合频道分别推出10期、12期,《小崔会客》推出13期;《岩松信箱》推出14期;《热点碰撞》播出10期。
新闻节目中心以《新闻联播》作为主窗口,以新闻频道作为主平台,组织了29个新闻和专题节目参与“两会”报道。其中,新闻频道开设的11个报道板块中,《今日“两会”》、《媒体看“两会”》、《网民看“两会”》、《声音》等7个板块属于首次亮相。各板块集纳多渠道信息,视角各具特色、内容互补递进,既有会内整体情况介绍,也有具体细节报道,既有代表委员议案提案追踪采访,又有连通各地民众的声音,既有“量能”更具“势能”。
3.有效传播注重信息提炼
《“两会”之窗》作为新闻频道“两会”报道的传统品牌,在报道中“减中有增”。通过改直播为录播、压缩审议实况播出时间等手段,使节目在保持审议实况原生态的同时,节奏更明快,内容更务实,话题更精彩,主题更凝练。在审议实况播出的518分钟内有347名代表委员发言,较2005年播出时间缩减382分钟的情况下,代表委员发言人数反而增加了22%,达到了预期目标。
4.网络传播扩大节目影响
新闻节目中心联合央视国际及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策划推出“我有问题问总理”的活动,引起温家宝总理的关注。在收到的20多万个各类问题中,集中了公众普遍关注的“建设新农村”、“‘十一五’规划”、“医疗及教育改革”等焦点问题。有媒体评价说,“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了要“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我有问题问总理”的活动体现了政府民主新政的亲民风格,为社会各阶层利益表达提供了畅通的渠道,能够更好地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首次引入博客的方式,在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上开设了《柴静“两会”观察》、《小崔会客》博客,上述两个节目博客点击数已超过百万。其中23岁至45岁之间的中青年网民群体占到总体的93%。
《岩松信箱》、《网民看“两会”》等专栏引起网民的热切关注。其中,《岩松信箱》收到电子邮件等20万封,《网民看“两会”》通过网民的参与,对“代表议案”、“委员提案”等传统节目板块实现了有机对接,使新闻频道成为“两会”内外信息流通和互动的主平台。
与央视国际、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展开合作,通过建立视频链接、文字转载等方式,扩大了节目的传播覆盖范围。
新闻节目中心“两会”报道的创新之举,带动并影响了地方电视台的报道理念。在本次会议期间,多个省市自治区要求转录新闻中心相关节目,以作为范本研究改进本地“两会”的报道模式。
(摘自《电视研究》2006年第五期作者:冯旭宏)
责编:张曦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