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高 峰:重视民生新闻 促进社会和谐

 

CCTV.com  2008年05月07日 17:21  来源:CCTV.com  

中央电视台副台长 高 峰

民生新闻对于新闻传媒的理论和实践来说,它只是直接推动了中国新闻变革的“第三次浪潮”,但对于现阶段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国家政治和社会稳定来说,无疑具有宏大叙事的意味。我国的民生新闻是在政治稳定的前提下兴盛发展起来的,而民生新闻也是对重大社会政治问题最具说服力的注解。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民生新闻与政治稳定的关系,应该引起足够的关注。

 

一、民生新闻有利于政治稳定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一次重要讲话中指出:“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随后他在多次讲话中强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强调“以人为本”,“群众利益无小事”,强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新闻和宣传方面,则提出了“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解决传媒与群众、新闻与生活脱节的问题。民生新闻正是秉承这一理念,一改以往媒体只注重“上情下达”,把传播方式从“我告诉你什么”转变为“你想知道什么我尽量满足你”,因此“下情”也得到了“上达”。这表明,中国传媒注定了要从本质上拒绝贵族化倾向,注定了必须体察历史和时代的需要,注定了必须时刻勿忘人民。

 

在今天,民生问题已成为执政党关心的首要问题。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理念正引导着我国走向新的历史阶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民生新闻确实是应时而生。

 

当前我国各种关系基本协调,政局基本稳定,社会基本和谐。但是,应当清醒地看到,在基本协调、稳定、和谐的前提下,人民内部各类关系和矛盾出现了一些值得警惕的新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在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同程度地普遍得到实惠的情况下,人民内部一些关系与矛盾趋于复杂与紧张,存在某种不安定的隐患、不和谐的因素,影响社会协调健康发展。如社会差别问题、贫富差距和社会贫困问题、社会成员分化和流动问题、社会就业问题、群体性事件问题等。除以上问题外,少数领导干部的腐败和官僚主义问题、市场经济运行中的问题、政治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问题、民族宗教冲突问题,都引起复杂紧张的矛盾,是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诸多表现。正确处理领导与群众的关系,处理政治、思想、文化、民族、宗教冲突,也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民生新闻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建立起国家、社会及其公民之间的对话机制和模式,使传媒与国家、社会和公共领域形成良性互动,从而维系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民生新闻传递着社会理想,最大限度地发挥媒体责任,从而架构起中国的具有现代精神的公民意识,促进中国的社会转型。民生新闻着力营造“国计”、“民生”话语的交汇空间,融合各种思想观点,建构真正的“公共领域”,充盈其中的不仅仅是事实的报道,更重要的还是各种意见的展示,吸引多种社会力量形成健康向上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一年一度的“两会”是媒体报道的重要时期,2006 年“两会”期间,中央电视台除在第一时间向海内外观众报道国家领导人的工作报告之外,各频道在充分发挥传统名牌栏目的基础上,精心策划、相继推出视角不同的新板块共30个,如《柴静两会观察》、《小崔会客》、《一丹信箱》、《小丫跑两会》、《马斌读两会》等。创新了报道理念、创新了报道方式、创新了报道形态,亮点不断,特色鲜明,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可以说是民生新闻的有益尝试。

 

二、为民生新闻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对一种新的新闻观念,政府的态度总是会表现出一种滞后性,但是取得其理解和支持仍然是可能的,这对新闻栏目来说至关重要。

 

民生新闻包括许多方面的内涵,但最重要的是公共平台的内涵。电视新闻栏目不仅是公共信息的发布平台,也是公众意见的交流平台。来自政府的声音和社情民意均有表达的空间。相对于传统的单向传播来说, “公共平台”是电视新闻发展的新形态。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指导思想,为民生新闻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理论依据。民生新闻是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的新闻,它是从群众日常生活中采制而来的新闻。内容上锁定群众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关注群众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在具体内容上我们可以看到,它大量报道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小事,比如停水、停电、房屋开裂、家里被盗、有关部门乱收费、有人制造出售假冒伪劣产品等与群众密切相关的事。而以前,很多人都把它当成负面报道或曝光新闻,宣传部门控制,政府反感,认为它报道阴暗面,影响不好。而现在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这应该归功于中央政府“以人为本” 发展观的确定,以及中央领导提出“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指导思想。

 

“以人为本”表达了发展的目的,要求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胡锦涛主席多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随后又提出“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指导思想,要求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执政为民的施政思想,必然会为包括电视在内的大众传媒打上鲜明的“为民”烙印。党中央提出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际上也成为了中国传媒改革的指导性思想。如今,这些政策和讲话已经深入人心,这也为民生新闻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政策支持。

 

三、为民生新闻创造合理的保障机制

 

民生新闻用非常具体的新闻实践体现了电视新闻工作者对党和政府工作精神的深刻把握,也是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等指导精神的具体阐释和传播。联系到目前我国所处的社会转型期阶段,民生新闻无疑将对社会稳定发挥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中国社会正面临着由传统的“百姓社会”向现代的“公民社会”转变。与这种转型相适应,民生新闻话语的功能定位也逐渐由“宣传性”、“信息性”过渡到 “公共性”。记者所扮演的,不再是一个有闻必录的简单传播者,而是一个睿智的思想者与整合多元时代的多种声音的践行者,他们心为国所属,情为民所系,正确把握舆论导向、沟通社会信息、倾听社会呼声、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体现的是现代大众传媒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公众良知。

 

应该承认,各个媒体的民生新闻存在着相当的压力,对批评性新闻的“灭火”时有发生。国家传媒的压力多数来自于地方官员,地方媒体的压力多数来自于地方部门,这与官员和部门的“业绩”相关联。也有人说,媒体“炒高了房价”、“炒坏了治安”、“炒乱了交通”。有人认为自己要“一方面与穷凶极恶的犯罪分子斗争,一方面与无孔不入的新闻记者周旋”,并戏说“防火、防盗、防记者”。所以,为民生新闻创造条件并加以鼓励是非常需要的。

 

新闻是社会生活的建构者,新时代的新闻更应该为公众创造公共话语的空间与平台,引领时代的潮流,与时代共同前进。从某种意义上说,民生新闻的理论和实践齐头并进,它需要新闻工作者在更高的层次上发掘新闻的理念和魅力,同时更需要新闻工作者紧紧把握时代的声音,立于时代的潮头浪尖之上。只有这样,民生新闻才能承担起新闻的公共责任,维护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在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发挥其能动性。

 

广州市电视台社会民生新闻最初从曝光开始,通过多年的实践,逐渐起到了城市文化的凝聚作用,利用民生新闻节目,推进“情义广州”、“正义广州”、“文明广州”、“家园广州”等系列节目。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讲述》栏目展开了讲述文明中国大型宣传活动,建立了良好的宣传品牌。

 

努力协调社会利益,整合社会资源,维护社会稳定,兼顾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尽可能地扩大群众基础,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理所当然地成为民生新闻努力的主要方向。

 

(本文是作者的论文摘要)

 

 

 

 

责编:张曦健

1/1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