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副台长 张长明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都提出,要大力发展我国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入进行文化体制改革,这为传媒产业包括电视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其中,管理创新是电视传媒改革和发展的关键和保障。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坚持“加强管理,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原则,努力实现从规模数量为主向质量效益为主的战略转变;坚持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并重,由粗放式、经验型管理方式向集约式、规范化的科学管理模式转变;强化各级干部“想管、敢管、会管”的责任意识,坚持“在热运行中冷思考”的管理风格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特别是在机制创新和目标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推进机制创新
1.频道制改革:推进扁平化管理,促进实现“两个转变”
随着央视频道品牌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原有的事业单位机关式的管理办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电视产业的发展需求。为了更好地对资源进行整合,避免重复建设和信息不畅等现象的发生,我们从事业发展的高度,提出了“实现两个转变”的战略方针,即由节目中心制向频道制管理转变,由频道专业化向专业频道品牌化转变。
频道制,又称频道总监制,是基于受众市场细分理论和准确定位理论而形成的以频道为管理单元,对频道的定位、特色进行统一规划,对频道的栏目设置、人力资源、制作资源进行统一配置,对频道运营管理流程进行统一规范的体制。
从2000年开始,我们就在尝试频道制改革。CCTV —9成为第一个实行“频道制”改革的试点频道。2004年,经济频道也开始“频道制”改革,撤销了经济部、信息部建制,减少了管理层次,淡化了行政级别,由频道直接管理栏目。2005年,酝酿已久的《中央电视台频道制改革方案》初步拟定,从“中心-部门-科组-栏目”的四级体制变为“频道——栏目”的二级体制,实行频道总监负责制。频道总监、副总监由台长聘任,任期内根据目标责任定期考核,如达不到考核指标的要求,予以解聘。2006年上半年,体育节目中心进行了频道制改革,重新设计了体育频道的组织结构、运行模式、管理层设置和内部岗位结构;经济频道完善了频道制管理,规范了岗位设置,梳理了内部栏目、科组,并及时调整、补充了栏目、科组负责人。
频道制改革是我们为适应传媒业发展的新形势,对组织结构管理方式进行的一次战略调整,目的是要建立一套符合电视业务运营特点的、可持续发展的频道管理新机制。到目前为止,频道制改革工作,通过对频道制管理模式的实践和探索,基本达到了“简化层次、精简人员、降低成本、增加创收”的要求。
2.人员管理新体系:完善人事管理体制
(1)编外人员规范化管理
在完善用工体系方面,我们通过新入台人员的聘用制管理、原固定职工的聘用制改革和编外人员规范化管理改革,逐步建立起稳定和流动相结合、长期和弹性相结合的用工新机制。
编制外用工对于我们来说一直是一个复杂问题。截止到2003年5月底,全台编外用工总数达到了7142人。大量的编外人员给人员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扰,首先是用工不规范,大部分人员无法与事业体制的电视台确立劳动关系;其次,人员来源复杂,用工数量和标准不统一,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再次,编外人员报酬发放不规范、不透明;最后,没有建立编外人员的招聘和辞退机制。这些问题的存在,成了阻碍事业发展的瓶颈。
依据“人员分类、规范管理”的原则,以劳务派遣制度和公司化管理为主渠道,我们进行了编外人员管理改革。通过规范化管理渠道,服务于全台的企聘、借用、退休返聘、项目制等各类编外人员总量被控制在6000人以内,其中企聘人员占90%左右。
改革基本上解决了编外用工的劳动关系、薪酬货币化透明发放、基本社会保障这三个核心问题。2005年,我们又重点在完善管理、保障权益、拓展发展空间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化工作。
推行编外人员劳务派遣制度,进行编外人员规范化管理,基本上改变了困扰了十几年的用工制度上的混乱状态,提升了电视台的人事管理水平。
(2)强化激励机制
在用工体系基本完善后,我们又通过经济频道和少儿频道岗位管理改革、播音员主持人管理改革等举措,推出了关键岗位、关键人才的管理办法,对频道内管理体系进行梳理,优化岗位设置,并制订了首席制岗位分级体系和以岗位为基础的绩效薪酬管理方案,进一步完善了岗位管理的内容。
我们深知,各级管理干部是电视事业的中坚和骨干,也是我们各项工作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保障。干部管理工作既要选对人、用好人,也要培养人、管住人,因此,2003年,我们就从加强制片人队伍建设开始,大力推进制片人竞争上岗。在2005年63个栏目完成了制片人竞争上岗的基础上,2006年上半年,又有14个栏目完成了竞争上岗工作,其中部分频道实现了全频道的制片人竞聘上岗。当前,制片人竞争上岗已经成为央视节目部门基层管理人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同时,我们也在积极探索处级干部管理制度,总编室研究处、团委等部门先后试行了科、处级干部竞争上岗制,取得了良好效果。另外,我们还进一步加强了处级干部任前考核制,出台了处级干部任前公示制,不断规范和强化干部激励机制。
二、强化目标管理
1.“目标管理”概念
“目标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具体目标,才能强化执行力”。“目标管理”的魅力在于将组织的整体目标有效地转换为组织内部各层级和每个成员的目标。它最大的优点是能使人们用自我控制的管理来代替受他人支配的管理,激发人们发挥最大的能力把事情做好。
在“目标管理”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制定了“频道收视-收入两项指标”和“企业经营年度绩效考评”等量化目标,推动了事业、产业的科学发展。
2.提出频道收视——收入两项指标
我们按照“定位更准,栏目更精,影响更大,创收更多”的目标,整合频道资源,突出频道特色,巩固频道优势,各频道着力打造两个以上新的品牌栏目或节目。同时,强化“绿色收视率”和“绿色收入”理念,每年年初,根据各频道上年的市场收视和收入贡献,结合频道自身特点,制定当年度频道收视份额、经营创收 “两项指标”,作为全年度考核目标,并落实相应的奖惩措施。
在全台对频道目标考核的总原则指导下,各频道还结合自身情况,创造性地推出了目标管理的执行办法。例如,社教节目中心创立了“收视指标四色动态管理系统”,以黑、黄、绿、红4种颜色表示各栏目完成台里及中心下达的收视任务状态,四种颜色分别表示未达到台收视指标,达到台收视指标,达到中心收视指标(略高于台指标),达到中心“冲击收视指标”(略高于中心指标),使收视管理更加形象直观。针对部分栏目出现“黑色指标”的情况,频道进行专题座谈,共同分析收视偏低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使栏目进一步认识到节目选题、表现形式和语言风格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具体改进措施和栏目品牌提升计划。
在“两项指标”的目标值引导下,为了使节目评估更好地服务于频道的整体要求,我们在频道建设和栏目设置上,大胆改革,改变了过去只重规模、数量的外延式、粗放型的发展模式,推行了节目评价及末位淘汰制,并依据相关考评结果进行各频道栏目数量及类型的合理配置,进一步提高了栏目的制作水平及节目竞争力。节目评价要素包括收视率、满意度、播出时段、专家评价、成本收入等综合量化值。根据全年综合评价结果,最终确定被淘汰的栏目。节目评价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为提高全台节目质量意识,为观众服务,实现频道栏目资源的优化配置。
为了使频道整体效益最大化,我们创新了节目编排策略,提出了长假编排理念。2001年,央视第一套节目首次推出假日节目编排;2002年元旦,第一次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假日节目进行宣传推广;2002年“十一”期间第一套节目进行的整体大板块节目连续性编排,得到了观众和同业的积极肯定。经过五年的探索和实践,假日节目采用“横向(节目)贯通、纵向(观众流)流畅”的编排模式,实现了统筹安排,强调品质;特别节目,突出个性;品牌栏目,相互呼应;资源整合,发挥优势的特点。长假编排提升了央视的整体竞争实力,在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推动了整个电视行业节目资源配置的理念更新。
在第一套节目长假编排的带动下,央视专业频道相继推出特殊节目时段编排。以科教频道为例,将频道午间、晚间两个收视高峰时段的竞争力增强、放大,推出了频道的午间“教育板块”、晚间“精品板块”和科技节目集群,力求实现文化价值与传播效益的高度结合。
“两项指标”战略提出后,各个频道在改革整体思路指导下相继推出频道改版方案和措施,培育品牌节目,突出频道特色,挖掘潜力、整合资源、优化结构,真正体现了导向正确、效益显著、竞争力提升。
3.创建经营绩效考评体系
2005年,频道“收视份额”和“经营创收”两项指标“双达标”要求的提出,标志着央视在节目管理上全面推行了目标管理模式。同时,随着电视产业的不断发展,对全台可经营资源进行整合和有效管理的任务提到议事日程。
我们开展了经营业绩考评体系的论证工作,根据电视产业的特点,建立了经营考评指标评价系统,并推出了《中央电视台经营业绩考评工作管理办法》。
全台各经营单位,既有事业体制运行的广告部,也有企业体制运营的台属企业,各经营单位间业务类型不同、资产质量有差异、历史包袱有区别,简单以“一刀切”的方式进行考评,必然造成不公平的现象。为此,我们让“经营收益年度目标值设定”这一要素来充分体现这种个体差异,各单位在设定自己的目标值时,在遵循全台关于设定经营目标值的基本前提下,可以充分考虑各经营单位的个性差异。目标值设定在整个考评中占60%的比重。经营绩效考评和管理测评在整体业绩考评方案中各占20%的比重。
2006年7月,我们对8家大型直属企业和台属广告部的经营业绩进行了全面测评,并公布了排名,引起了经营单位的高度重视。根据年度目标完成情况和企业经营绩效考核的结果,不仅可以评估企业自身的经营优势和内部管理的优势环节,而且也能发现企业的经营劣势和内部管理的薄弱环节,从而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推动企业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
(本文系作者在“首届全国电视台台长论坛”上的演讲稿,略有删节。摘自《电视研究》2006年第九期)
责编:张曦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