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新闻联播》开播30周年 首批主播回忆往事

 

CCTV.com  2008年01月10日 10:50  来源:西安晚报  

赵忠祥是《新闻联播》第一拨主持人。

  昨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30岁了。1978年1月1日,这档在中国乃至世界拥有特殊地位的节目第一次亮相荧屏,自此开始了它对中国历史的权威见证之路。

  在三十周年到来之际,记者寻找到了当年曾主持过《新闻联播》的部分主播,为记者讲述那段已经封存的记忆。

  酝酿“飞行会议”限定新闻时长

  “《新闻联播》这档新闻节目是逐步形成的,前期有比较长的准备过程。”2006年12月17日,赵忠祥对记者说。

  即将出版的《<新闻联播>幕后的故事》一书披露了《新闻联播》开播前的准备工作。1977年10月末到12月初,为了加强供稿能力,中央电视台新闻部分别在安徽、山西和四川三地召开会议。由于大家要分头组织会议,全坐飞机穿梭三地,史称“飞行会议”。

  这次“飞行会议”提出了当时电视新闻改革的“十六字方针”:“实事求是、一事一议、短小精悍、新鲜活泼”,看了各地方台拿出的新闻片子后,记者普遍感到,新闻节目太旧太长,大多数片子都是五六分钟,因此提出新闻不超过三四分钟的要求。

  开播开始两年主持人不出镜

  1978年1月1日,《新闻联播》在平静中开播。据赵忠祥回忆,在刚开播的时候,中国还没有录像设备,新闻全部用胶片带拍下来送回播音室,胶片带播放的同时,播音员同步配音,实现在电视荧屏上的直播。

  1979年年底,《新闻联播》首次出现播音员图像,而在此前近两年的时间里,观众只能听到播音员的声音,看到的只有新闻背景画面。

  赵忠祥回忆,第一次出现播音员图像时屏幕中只有他一个人,他和李娟、沈力、邢志斌4位主播轮流配音。而此后不久就出现了一男一女两人播报新闻的画面,而这一形式也从那时开始沿用至今。

  初期地方新闻坐飞机火车进北京

  赵忠祥回忆,早期《新闻联播》的地方新闻,大都是通过班机或火车送到北京,加上洗印、编录,有的新闻要几天后才能与观众见面。

  由于当时没有电脑和打印机,大部分新闻都以手写稿的形式传给主播。“当时的主播要具备极强的文字辨别能力。20个编辑每个人的字都不一样,有时候还有各个领导用红笔、黑笔修改的手迹。”赵忠祥回忆,有时在节目开始后还会飞进一两篇这样的临时稿件。

  早期《新闻联播》的播音室是一个40平方米的小屋,摄像机、照明灯,加上满地电线,走路都要很小心。播音台是三合板简单拼成的,台上放着写有播音员名字的纸板。而播音员身高不同,大家就用泡沫板或者是磁带盒垫在木椅下面调整高度。

  “节目初期没有打字幕的条件,我们尝试在节目开始时作自我介绍,有人提出自我介绍不妥。我们又改成了在一块纸板上用手工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摆在主播台上。”

  改革减少失误引进提示器

  据赵忠祥回忆,1979年他跟随国家领导人去美国访问,看到美国三大广播公司都有提示器,回国后就向台里打了报告,从国外引进了这个装置。

  “提示器的技术算不上复杂,但却充满了智慧。它是播音台前放置的一块类似玻璃的屏幕,在不影响摄像机镜头拍摄播音员影像的情况下,能让播音员可以清晰地看到屏幕上的字幕。这样的装置对于播音员来说非常实用。”赵忠祥说。

  随后,录像设备的引进,让新闻录播有了可能。重大时政新闻和诸如一长串领导名单等绝不能出错或比较繁琐的稿件,都能够提前录好降低损失。

  同时,地方台新闻也由飞机航空运送改为微波干线传送。赵忠祥表示,这使得新闻时效性得以增强。

  据卢静回忆,上世纪80年代末央视第一次聘请了国外化妆师,随着央视搬进位于复兴路的大楼,《新闻联播》也搬进了新的播音室。从此之后,《新闻联播》设备的先进性就一直与国际同步了。

 

 

 

责编:张曦健

1/1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