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庆庆是谁?在2003年3月20日之前,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名字。但伴随着伊拉克战争爆
发、中央电视台开始连续长时间直播,“新角色”李庆庆也在一夜之间为世人所知。
她的雷厉风行,她的快速反应,她的沉稳干练,无一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其实,李庆庆在演播室只是一个“配角”,她的职能就是“监看桌上的两台笔记本电脑,以最快速度发布最新的消息和战况”。对这个直播中新增加的角色,李庆庆的顶头上司——央视新闻中心编辑部国际新闻组制片人孙平称之为“战况发布员”。
在央视一套“伊拉克战争直播”中,李庆庆和后来顶上的另一位女将杨惠敏与白
岩松、康辉一起坐镇演播室,其冷静沉着的表现让观众迅速记住了她们。
3月28日中午,在国际新闻组办公室里,记者终于“抓住”了李庆庆,对她进行
了简短的采访。
直播当天“没空紧张”
屏幕下的李庆庆更为沉稳平和,说话语速很快。
回忆起3月20日伊拉克战争爆发当天的情况,李庆庆飞速的言语间仍能让人体会
到那一时刻的紧张和惊心动魄。
战争在上午10点35分爆发,而在9点之前,康辉、李庆庆还有专家们就已经坐在
直播间,随时待命,“那天李挺主任说,你们就到直播间等着,我们就穿好衣服在那
儿等着了。”
开战的消息传来,直播间一片忙乱,10:43分,CCTV-1开出直播窗口。
“刚听到消息,我还心存侥幸,想这次袭击可能是一个偶然事件,并不是真正开
打,但是后来一下子开始直播了,挺紧张,因为这毕竟是我的第一次。但是大概也就
慌了一会儿,后来要办的事实在太多,收集很多方面的消息,来不及想那么多,没空
紧张了。”
从10:43一直到下午15:26,李庆庆一盯就是五个多小时。
李庆庆告诉记者,其实她这个角色原计划只是为了填时间,在专家来之前“填填
空”,但是后来随着直播的进行,观众对这个角色反应非常好,“领导发现这个角色
还挺重要的,后来孙老师说你还是别出来,在里面呆着吧”。
就这样,第二天,第三天,李庆庆又出现在了屏幕上。
“本来我们没有想到会直播这么多天,我干了三天,从早到晚,有时候半夜都被
叫下来。前前后后直播加起来,大概有七八场,肯定盯不住,因为没怎么睡觉。”
后来连观众都能感受到李庆庆嗓子哑了,“因为我不是学播音的,所以我不太会
用嗓子,从前当老师的时候说话就挺吃力的。”为了保证直播的质量,李庆庆现在每
天到医务室做嗓子的治疗。
“我们任何同事推上去都会做”
坚持了三天之后,3月22日中午,李庆庆被紧急征调上来的杨惠敏顶替上阵。
“杨惠敏真是很不容易,因为是临时通知她。通知我比较早,从2月份开始,春
节以后,我们很早就开始做准备。因为大家都知道伊拉克的战争迟早都会打,那个时
候就设计了这样一个角色,让我去做这个工作。而且我们还进行过演练,在两次《午
夜新闻》也直播过,也是为打仗做准备。”
说起杨惠敏,李庆庆赞不绝口,“杨惠敏是临时被叫上来,我觉得她特不容易,
虽然她也是第一次做,但是她真的做得很好。不管怎么说,我在思想上心理上还是有
准备的,而她一点儿准备都没有,就是硬推了上去。杨惠敏一直做《午夜国际观察》
,她在新闻报道深度上比较擅长。我显得比她沉稳,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就是我年龄
比她大。”
杨惠敏的加入,使整个直播工作更加从容有序。此后,李庆庆和杨惠敏两人轮番
上阵,把“战况发布员”这个角色发挥得淋漓尽致。
李庆庆这样形容她的工作:从网上浏览电讯稿,而后迅速在脑海里过一下,“基
本上没有时间翻译下来,我就是记一下要点,数字、时间、地点等等”,而后播出去
。
三言两语,李庆庆把一份紧张繁重的工作说的很简单,但就是这种干练简洁的作
风让观众对李庆庆竖起了大拇指。“我一直是这样感觉,别人不会说你不好,真的是
这样。我觉得同事朋友都对我挺鼓励,但是我并没有什么不得了,我们任何同事推上
去都会做,我不是谦虚或者怎么样。因为我们都是长期做国际新闻的,而且每个人的
外语都不差,只是说我比较幸运,有这样一个机会。”
反思自己十多天来的直播状态,李庆庆说应该还是有些进步,“比如说刚开始我
特别慌,有什么新消息就说什么。但是到后来就会慢慢把握尺度,把握一个合适的量
,不要一下子说得很多。而且本来我说话的语速很快,很多同事都说我说话要慢点,
快了别人会听不懂的。”
“我不是主持人”
随着伊拉克战争直播的进行,李庆庆这个“战况发布员”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喜爱。
“如果说这个角色是成功的,应该说是领导们的设计和决策成功。”李庆庆避口
不谈自己。
实际上,李庆庆之所以入选并不奇怪,有两点因素起到关键作用,一是她早在1994
年就开始做国际新闻编辑,多年的编辑经验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资本;二是1999年李庆
庆任中央电视台驻英国记者站记者,三年驻外记者经历既加厚了外语功底又积累了出
镜经验。况且,早在今年2月份李庆庆便知道自己要接手这个任务,而两次进行实战
演练,使镜头上的李庆庆看起来忙而不乱,压得住场。
采访中,李庆庆不止一次地强调,“我不是主持人。”
“我没有自己的观点,我的任务就是以最快的速度报道最新的消息。我们不是主
持人,是记者。因为在直播的同时,随时有新闻发生,如果你等外面的编辑把稿子写
完,片子编好,时效性就不够强了。”
谈到观众对她的喜爱,李庆庆很理智,“我觉得是这样,可能是因为以前没有过
这样的东西,大家耳目一新。我的播报肯定存在问题,只是大家对我不挑剔,比如说
对主持人,他们可能会挑剔,因为观众对主持人要求比较高,期望也高。”
“我是个急性子”
参加这次直播让李庆庆感悟到很多东西。
“我爸妈是我最忠实的观众,有一天我们直播到凌晨三点,我妈打电话跟我说,
我跟你爸看到一点半,实在坚持不住了……我觉得父母总是无怨无悔地支持着我。”
出生在武汉的李庆庆说起千里之外的父母满含深情。
在进入电视圈之前,李庆庆是北京师范大学的英语老师,大学毕业刚刚做了一年
,便毅然扔掉了大家眼中的“铁饭碗”,通过应聘进入中央台国际新闻组做编辑,那
是1994年。
“我不是说教师这个职业不好,我觉得跟学生在一起特别快乐,跟他们的关系也
特别好。但就是没有什么变化,我现在都能看到我老的时候是什么样子,不会有变化
。做新闻就不一样。”
进入中央电视台之后,新闻工作中的变化与挑战深深地吸引着李庆庆,她一做就
是9年。
1999年,不能不算是李庆庆新闻生涯中一个不小的机遇,她以中央电视台驻外记
者的身份来到英国。2002年李庆庆回国,开始担任央视一套《国际时讯》栏目副主编
,生活里多了许多平淡与从容,“我们早上来,然后大家报题,然后他们分别写稿,
写完稿以后我来审稿。审完稿以后就改他们稿子,这个工作就是比较程序化,没有直
播那么紧张。而且《国际时讯》这个栏目本身也比较轻松……”
李庆庆工作起来的“急性子”比较有名,“反正了解我的人,跟我一起工作的人
都知道我是一个急性子。我有什么事就直跳,孙平老师老是说,你急什么呀,。但是
我真到了大事临头了,还能冷静下来,因为你到那时候急就会误事,所以得让自己静
下来,想想怎么办。”
直播还在继续,李庆庆这一“战况发布员”的角色还没有画上句号,我们的采访
也是匆匆忙忙,并没有真正触及关于此次直播之外的人生体验。只是在回首李庆庆近
十年来走过的新闻之路,不得不感叹一句名言,“机会只会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
责编:薛爱民
更多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