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返璞归真话青海

 

CCTV.com  2007年09月29日 15:54  来源:CCTV.com  

  

作者

 

    

中央电视台所在部门:台办公室

青海电视台所在部门:青少中心

 

 

来到青海已经三月有半,总觉得对它的认识还只是感性上的,也曾感叹过它的青山雄伟、波瀑跌宕、戈壁苍茫和云雾寥茫,但这就是青海的全部吗,只是我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青海吗。它屹立在云雪之上,远隔在尘嚣之外,它有的不仅是山之宗水之祖,它美的不仅是风如丝景如画,它美在它壮丽的外表之下,它美在它高澈凛冽风骨之内。它的美是有内涵的,但人们往往被看到它的第一眼“蒙骗”了,以为雪山之壮丽,江湖之雄伟就是它的全部,哪怕是自古以来的文人墨客也只是把它的美停留在山水之色,边关之悲,却很少有人看到山水背后真正的青海。

人往往就是如此,事物所显现出的外表越是吸引人就越容易遗忘它在外色之内存留的本真。我在青海工作、生活,这里让我感受到的不再是我眼睛所看到的,也不再是我从别人嘴里听到的,更不是原先自己所想象到的。是的,这里是有如诗如画的风景,但是画不是情,景也不是本。青海的本真和挚情在哪里呢?我想,到大山里去,到乡亲们的生活里去,你就会发现青海的真正魅力所在。

我觉得,青海的真正魅力在于它的“璞”。人为,任意,都与自然、自发相违反,老子说:“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就是“璞”(未凿的石料),“璞”本身就是“朴”。没有比无名的“道”更“朴”的东西。其次最“朴”的是“德”,顺“德”而行的人应当过着尽可能“朴”的生活。而我所接触到的青海,特别是生活在山水之内的青海人就是这样一群顺德而行、本然归朴的人。这也许是自然的恩赐,也许是文化单纯的馈赠。在我们以为我们足以掌控自然、无所不为的时候,只有这里的人保持着千百年来如一的清醒和单纯。也可能是宗教的缘故,这里的人有比高原之下那些人多的多的虔诚、警醒、谦逊、直爽。他们也许没有我们认为的更多的欢乐,但是他们也没有我们真实拥有的痛苦。

我们的苦从何而来呢,我们要求对人生的“有常”和“有我”,而他们却在“朴”的生活和对宗教的虔敬中知道人生的“无常”与“无我”。既然以有涯随无涯殆已,那么我们的“无明”与他们的“无明尽”是恰恰无法相比的。所以往往我们对着青山草原感慨景色的青纯柔美、刚强婉约,却忘了造与这纯,还与这清的本源乃是高原人的一种人之所能达的至纯至朴。

在我去采访青海大通山区的孩子们的路上,时下六月,油菜花已星星点点,树木葱绿,花草芬芳,本来已足够怡人气爽;但是由于前一晚大雨的滂沱浇灌,远处已发绿的山顶却覆盖上一层厚实的积雪,皑皑几许,凛凛透寒,这美景着实让我大开眼界,暗自赞叹。一路上我无法把眼睛离开这青山白雪,也不知该怎么形容才好,好象只有美字,但又觉得只美一字怎么也无法概括得了这景象,但又被眼睛所及的景色所荧惑,万万再想不出第二个字了。

此时我用来看事物的可能仅仅是我的眼、耳、鼻、舌,一番美景足以乱我心志,扰我清冥。随后我们到达了要采访的地方,是一所乡村中学。条件不算是很艰苦的,但是学生们也常常是吃不好一日三餐。我不曾想前一个礼拜我们来探访拍摄情况时我给孩子们上的一堂关于何为“挫折”的课他们现在还记忆犹新;我不曾想孩子们都还记得我的名字,但当我叫不上来他们任何一个人的名字时,他们是那么的失望和惆怅;我也不曾想当我们采访的北大支教老师向孩子们宣布他们马上将要离去的消息时,孩子们全部默默低下头擦拭着不愿被人看见的泪水;我更不曾想他们对于快乐和悲伤的理解是那么的简单而深刻。对于他们来说,对于所有山里的人来说,快乐像悲伤一样容易来临,也像悲伤一样容易逝去,因为他们所求不多,可能仅仅是无乐也无忧。

他们的宁逸与纯净让我忘记了先前对美景的迷恋,我想在惑人心脾的景色之外更让人难以忘怀的是山里孩子的纯朴。所以此时再闭上眼睛细细冥想,似乎无眼界,也无意识,有的只是对他们宁静的向往,有的只是对内心平和的追求。这就像佛经里对智和慧的解释:明白真理,认识事实,叫做智慧。通达有为之事相为智,通达无为之空理为慧又智明外境,慧明自心。所谓能勘破世间诸有为法,内而自己四大色身,外而一切万有,皆是缘起幻相,没有实法实我,谓之智;了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妙理,证同人人本具的不生不灭之常住真心佛性,谓之慧而无所得的一种真空无相智这岂是世人所能梦想得到的呢?

 

我们往往以为自己都有智,殊不知这青藏高原人人都有慧,且这慧不是刻意求得的。所以,若是能返璞为真人,那才是参悟到了青海的真美和大美。

 

 

责编:雍莉

1/1

更多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