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我是青海电视台的记者》

 

CCTV.com  2007年09月20日 13:57  来源:CCTV.com  

  

 

 

中央电视台所在部门:海外中心

青海电视台所在部门:新闻中心

 

时间过得很快,来西宁已经两个月了。

 

青海电视台是破旧简陋的,但我刚来时并没有很惊讶,大概前两批锻炼人员的描述使我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西宁也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落后,王府井百货、西单商场,天桥鞋城等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令人仿佛仍在北京。如果不是远处有连绵的群山,我一定不会觉得自己在高原上。

 

在我采访所走过的地方中,真觉得青海电视台是最破旧的,一副80年代的景象,让我回忆起童年时到父母单位玩耍的情景。不过最近有了历史性的变化,办公室里有了电脑,以后写稿就不用数着格子让标题居中了。

 

 

刚来的时候,经常想着能回去多好,时间久了倒不觉得了。因为这里的工作生活也是很有趣的。

 

记得第一次外出采访是去平安县工商局,开车要一个多小时,一路上景色不错。到了那里,工商局的人也很热情,大概说了下采访意图,又一起下乡去了。从大路到小道,从平坦到颠簸,最后真的是到了田间地头。我们采访的主要内容是农村食品安全,老乡说的青海方言我一个字也听不懂,我和他们说普通话,他们居然还会觉得紧张,想好的话也说不出来了,幸亏带我的王老师及时解围。采访完了之后天色已经不早了,工商局的人热情地要留我们吃饭,盛情难却。这一餐让我见识了青海人的好客和酒量,还有他们一碟六杯的敬酒方式。推托不了,我也喝了几杯,大家之间的陌生一下子就消失了。回西宁的路上,我和老师还有一起来的实习生愉快地聊天,渐渐就相互了解熟悉了。

 

之后跟着老师出去采访成了常事。去过湟中县采访大棚种植油桃,虽然刚下过雨,道路十分泥泞,但老乡的热情,和满棚丰硕的果实让人忘记了困难。去过民政局,建设厅,采访西宁廉租房政策和现状,看到了生活困难的低保人群,还有政府为改善他们的生活所做的努力。我和编导蒋老师,摄像王老师,实习生小邓组成4人采访小组,团队协作的感觉真的很好。最近还去了工艺美术品加工厂,采访昆仑玉申请2008北京奥运奖牌材质,不仅增长了许多知识,看到了许多精美的玉器工艺品,那种身在时事之中的感觉才更重要。那时候我觉得我就是个青海人,真心希望昆仑玉能申请成功。

 

 

在办公室的时候也很快乐,虽然地方很小,加上我还有实习生,可能连坐的地方都不够,但那愉快轻松的氛围才是最重要的。可能是因为年龄差距不大,可能因为都是做电视的,思想活跃,大家在办公室总是欢声笑语。同事们对我就格外关心了,刚来的时候总问我能不能适应高原的环境,有没有高原反应,还向我介绍青海的好吃的好玩的。他们真的太好了。

 

说到好吃的,好玩的,青海还真是不少。我们刚来的时候就吃到了“狗浇尿”等青海名吃。第一次在宾馆的粥里发现蕨麻(俗称人参果)的时候,还犹豫这究竟是能吃的还是只是香料而已。青海三烧、手抓羊肉、自制酸奶,一个也没放过。西宁市内的各个景点、商场超市也差不多都转过了,热闹的王府井,风情的大什字,熙熙攘攘的人民公园,开阔的新宁广场,还有去过很多趟,买了很多线啊光盘啊的胜利路电子市场,还有大家集体去唱歌的豪爵,都是美好的回忆。虽然偶尔还是会想家,但在这里生活得也不错,也不觉得特别难过了。

 

青海不光是西宁,还有贵德,还有格尔木。4月下旬贵德梨花节,见识了高原江南的美;五一期间,西宁-格尔木-敦煌-嘉峪关-酒泉的长途旅行,虽然累虽然辛苦,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增广了见闻。仿佛海边的察尔汗盐湖,盛唐遗风的敦煌飞天,西出阳关的骠悍马队,鸣沙山的驼铃点缀大漠荒烟落日绿洲,骆驼背上的我忽然觉得好美好开心。快乐的瞬间都定格在相机中,留下那么多美好的纪念。

 

    现在的夏都已经是5月中旬,气候渐渐宜人,晚风吹起,太阳的热情退却,时针指向8点,其实刚刚傍晚,我写下这么一篇文字,希望能留住这段美好的岁月。

 

 

 

责编:张曦健

1/1

更多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