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7月16日 14:33 来源:
CCTV.com消息:爱德华·格里格(Edvard Grieg)挪威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挪威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1843年6月15日生于卑尔根。6岁起就跟随母亲学习钢琴,并很快对作曲产生了浓厚兴趣。1858年,享誉挪威的小提琴家奥勒·布尔在聆听了格里格自己作曲、弹奏的钢琴创作曲后,对这位年仅15岁的少年大加赞扬,并力劝其母将格里格送到莱比锡门德尔松所创设的音乐学院留学,自此格里格真正迈入了音乐家的行列。
1862年格里格以优异的成绩自莱比锡音乐学院毕业,他的钢琴及作曲两科均获第一名。毕业后格里格赴丹麦旅行,结识了当时的名作曲家加岱。此前格里格作曲只是模仿自己所崇拜的作曲家(如门德尔松、肖邦、舒曼)的风格,正是受到加岱的启发后,才省悟到自己必须要有独特的曲风。
格里格十分热爱自己的祖国,认为祖国传统的民歌是最美好动人的音乐,应该将它推广到全世界,让所有人都能够聆赏,并立志终生为之努力。就在此时,格里格又结识了一位热中于振兴挪威文化的领袖人物诺德洛克,此人是挪威国歌的作曲者。因志趣相投,两人很快成为好友。但令人惋惜的是,诺德洛克竟于1866年病逝。为了继承诺德洛克的遗志及实现自己的理想,1866年格里格偕同未婚妻尼娜迁居至首都克里斯蒂安尼亚(今奥斯陆),并担任克里斯蒂安尼亚乐团的指挥。1867年格里格与表妹、女高音歌唱家尼娜·哈盖鲁普结婚。尼娜是他的很多歌曲的灵感源泉和解释者。克里斯蒂安尼亚乐团在格里格的领导下声誉日隆,而格里格也因乐团演奏需要开始大量创作,很快成为挪威家喻户晓的人物。这时期他的作品,已经完全脱离了传统的德国式作曲法,而是运用挪威山地的纯朴俚歌,谱成地方色彩浓厚的乐曲,其旋律、节奏及韵味都极具挪威乡土民俗的特质,堪称代表民族灵魂的音乐。1870年格里格在罗马与李斯特相识,他的作品得到李斯特的高度赞赏。
1874年,挪威政府为了表彰格里格对发扬民族音乐所作的贡献,特别颁发给他终身年俸。有了这笔收入,他辞去乐团指挥,专心创作国民音乐,并游走欧洲各地巡回演奏。这年,经友人介绍,格里格认识了挪威大文豪亨利克·易卜生,两人一见如故。不久,格里格应易卜生的邀请为《培尔·金特》戏剧配乐。1876年2月28日,《培尔·金特》在克里斯蒂安尼亚国民剧场首演,受到空前热烈的欢迎,遂在挪威各大城市演出,格里格从此更加名扬全国。1903年,格里格60岁生日时,挪威举国放假庆祝;全欧洲都举行他的作品音乐会以表示祝贺之意。格里格与妻子在英国举行多次音乐会,深得英国听众喜爱。1906年他在牛津获名誉音乐博士学位。1907年夏天,格里格应邀参加在英国里茨举办的音乐节活动,但在9月2日准备出发之际,自年轻时就一直困扰他的肺病再度复发,在上船前被送进卑尔根的医院急救,不幸在两天后的清晨去世,享年64岁。
格里格是挪威第一代掌握欧洲专业作曲技术并与本民族音乐完美结合的作曲家,是挪威民族乐派的杰出代表。他的创作领域回避了歌剧和交响曲等大型体裁,而着力于钢琴小品和歌曲的创作。音乐以抒情风格见长,音乐语言具有浓郁的挪威民间音乐特色——运用挪威民间舞曲、民间歌曲和器乐曲的音调和节奏,将民间音乐作为创作的调式和和声基础,旋律中大量留存了挪威民间情调的特性音程。格里格的作品汲取了挪威山川风光的精华和故乡卑尔根的民俗风韵,表现出独特的清新曲风,展现了挪威人民乐观奋斗的天性,不仅赢得了挪威人民永久的敬爱,而且受到世界各国音乐爱好者的喜爱,从而使挪威音乐飞越国界,在世界乐坛享有重要的地位。
责编:张曦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