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程的路上,大家都很感慨。我的“同桌”——三门峡市委宣传部的任副部长——也因为心绪难平,给我讲起了一些陈年往事。
图为:三门峡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任战洲,在动情讲述着卢氏那些过去的事。 |
他曾经在卢氏工作过很多年,在教育局工作的时候,有次树榜样找典型,发现了一个老师。这个老师叫杨古滦,高中毕业,当时在卢氏县城郊乡庙凹村,一个人教了整个小学,总共30多个学生,教学质量非常好。他们到村里去这个老师家看望,老师局促不安的说,也没啥招待的,我给领导们倒点茶吧。他们不想给老师家里带来负担,可又不想让老师太尴尬,想着反正是点茶,喝就喝点吧。结果,过了一会端上来的竟是几碗荷包蛋,这是为招待贵宾能拿出的仅有的也是最好的东西。看着这相当于啥都没有的家,几个大男人眼睛都红了。
图为:本网记者与任部长的合影,外面的阳光灿烂的洒在我们脸上。特意没有裁掉后面的记者团其他成员,这一路采访比较辛苦,我后面是睡着的中国网记者曹洋和在凝神思考的国际在线记者司马义。 |
后来,杨老师的动人事迹被层层上报,市里的领导很重视,把杨老师派到了县上的中学任教。杨老师从此变成了有单位管的“公办教师”。
我听的甚为动容,这个细微的线索在强有力的证明着一种“卢氏精神”。那种人民甘于奉献、真诚对人的精神;那种党委政府多办实事、一心为民的精神。
“土坯房”意味着什么,我找到了答案。
责编:韩凌默